党建
今天是:
全国和四川省道德模范事迹

来源 :都江堰党建-工作动态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09-09-17 00:00 打印

转发到:
         近日,省水利厅直属机关党委印发了《中共四川省水利厅直属机关委员会关于转发省直机关工委“在省直机关掀起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高潮”的通知》(川水直党 [2009]17 号)。为方便各党总支、支部和各部门的党员、职工学习,现将四川省首届道德模范事迹及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的网址公告如下:         一、四川省首届道德模范事迹( 四川省首届道德模范事迹( 32 名)

四川省助人为乐模范:林 强 罗 玮 侯方杰丁维佳 梅家慧 龙宝林 冯 杰



林 强
林强 , 男 , 四川省教育厅副厅级巡视员。 1987 年转业到省教育厅,工作期间, 10 多次深入到被称为 “ 麻风村 ” 的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调查研究,帮助村民解决孩子上学难、交通不便、用电难等大量实际问题。他拿出自己家里的 4 万元钱,购买了 4000 公斤大米,征集了 1000 多册书籍, 100 多套衣服和彩电等送给村民;积极呼吁和协调当地政府拨出 20 万元专款,修建了 42 年来 “ 麻风村 ” 历史上的第一所学校,让 31 名孩子走进了课堂,开学当天还把自己的 3 万元稿费 , 以及朋友们资助的钱物共 7 万余元全部捐给学校聘请教师,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 “ 林爸爸 ” 。先后荣获全国 “ 模范军转干部 ” 、四川省委 “ 优秀共产党员 ” 、 “ 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 等荣誉称号。

罗 玮
罗玮,女,广元市老幼托管所主任。 2005 年, 19 岁的罗玮从媒体上得知蒲江县妇女廖某患肝硬化晚期,无钱医治 , 她不顾家人强烈反对 , 瞒着父母主动为廖某无偿捐献了自己 55% 的肝脏 , 成为我国器官移植史上无偿为陌生人捐肝第一人 ; 在住院期间 , 各方捐款达十多万元 , 除去治疗和生活费外,她将剩余的 3 万多元捐款建起了广元市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小孩的学习辅导问题和老人生活起居等问题 ; 她深入农村,看到边远山区留守老人和孩子的艰辛和痛苦,便动员家人,将自家房屋补偿款 8 万多元在距广元市中区 120 公里以外的龙山镇建起了 “ 罗玮留守学生之家 ” 。 2007 年获 “ 全国首届道德模范提名奖 ” 。

侯方杰
侯方杰,男,营山县城南镇保真村村医。在半个世纪的乡村医生生涯中,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村民达 400 余名,为困难群众减免 4 万多人次的治疗费用,共计 20 多万元,并多次拒绝和拒收礼金红包。 2002 年 9 月,为及时救治 1 名患脑溢血的凉风乡徐家山村民,因医治村民刚受伤的他拄着双柺艰难地步行了十几里山路,病人获救,他的左腿却落下残疾。目前,该同志仍不顾年老身残在全县农村巡回义诊;先后捐款 11 万元用于扶贫济困。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不顾 68 岁的高龄,主动请缨参与抗震救灾,连续 5 天 5 夜没睡觉,没好好吃一顿饭。 5 月 22 日 ,他又拿出省吃俭用下来的 2 万元交纳 “ 特殊党费 ” ,支援灾区抗震救灾。 2008 年,他被省卫生厅授予 “ 健康卫士楷模 ” 荣誉称号。

丁维佳
丁维佳,男 , 现年 42 岁,遂宁市船山区旗山村四社村民。丁家是一个普通清贫的农户,但却又是一个有着一段不普通 “ 爱心 ” 奇缘的特殊家庭,其父丁杰、丁维佳、女儿丁玉娟一家三代人 70 多年来一直毫无怨言地照顾一位跟丁家毫无血缘的外人 —— 丁大春。年近 80 的丁大春本姓杨, 3 岁时被丁维佳的父亲收养,视为兄弟,情同手足,遂改姓丁,丁父去世后,丁维佳视丁大春如亲生父亲,照料有加,特别是在丁大春瘫痪在床的 8 年时间里,丁家拿出多年的积蓄为他治病,倍加呵护,使老人得以奇迹般康复,丁大春被丁家朴实的爱深深包围着。和谐的丁家被誉为 “ 爱心世家 ” 在当地传为佳话,并影响着周围的乡邻,爱老、敬老的好传统得到更好的发扬。 2007 年,他被遂宁市评为 “ 感动遂宁 ” 十大人物。

梅家慧
梅家慧,男, 91 岁,自贡市荣县中药材公司退休职工。早年参加抗日队伍 , 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随部队参加川西剿匪、甘孜军用机场建设。转业后做中药材收购员,勤奋工作 27 年后退休。在老伴上世纪六十年代去世后,至今孤身住在县城一公厕旁不足 10 平方米的小屋里,一辈子生活节俭,艰难积攒了 6 万元养老钱。当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义无返顾的把毕生积蓄全部捐给灾区。他说: “ 我的钱是国家给我的,现在国家需要时我捐出来,我不心痛!能为国家、受灾群众做点事,我高兴! ”

龙宝林
龙宝林,男,宜宾市江安县人,陕西省府谷县三道沟乡下韩梁煤矿副矿长。 22 年前被迫辍学远赴河南,从事煤矿开采工作,经过努力,办起了煤矿开采企业。龙宝林致富不忘回报社会,近 10 多年来,一直为家乡的社会公益事业无私奉献,先后捐资修建了文武村小学、底蓬镇中心校等学校,设立了 “ 宝林助学基金 ” ,并资助 12 名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在江安修建长江大桥募捐中,龙宝林捐资 10 万元;在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后,个人捐款 5 万元,并组织企业员工捐款 24000 余元。目前,该同志已为全县公益事业捐资 200 万元以上。其事迹受到了当地的广泛好评。

冯 杰
冯杰,男,达州银监分局职员。参加工作以来,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2005 年加入达州 365 义工联组织,成为义工。他先后组织和参加达州市网友为地震灾区和农村娃钟守应募捐、义卖等活动,募集慈善公益资金 10 余万元。 3 年来,他不分春夏秋冬、天晴下雨,坚持和其他义工一起到福利院陪老人和孤残儿童聊天、玩耍,为他们打扫卫生,开展联谊和残健同乐活动,帮助他们重树信心,乐观面对生活。作为达州市献血状元,他先后 8 次无偿献血 2800 毫升,这是一个成年人所拥有的正常血量的一半,他说: “ 每次看见殷红的血液流进血袋,自己的鲜血能够让生命重放光彩,就感到无比的快乐和自豪,这样的付出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 。在他的鼓励下爱人也加入了无偿献血的行列。曾获得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四川省见义勇为模范:赵 刚 彭 涛 郑 强 益西翁登 付 静 郭清明 肖 伟

赵 刚
赵刚,男,一级警司,德阳市绵竹市汉旺分局民警。 “5· 12” 特大地震发生后,带着心脏起搏器的赵刚被困绵竹市清平乡小木岭 8 天,与战友一起组织和带领 500 余名被困群众多次转移到安全地带,并将 1 名盗窃犯罪嫌疑人安全押回;为使救援部队能及时发现目标,与群众一起在海拔 3000 多米的小木岭,用简陋的工具和双手为空军清理出一片空地,为实施救援创造了重要条件;在飞机实施救援时,首先安排负伤群众、老人、儿童转移,直到所有被困群众都转移后,已近生命极限的他才被送往北京军区 255 医院救治;身体刚有好转,就返回一线,继续参与抗震救灾。作为公安部一级英模被组织推荐上报。

彭 涛
彭涛,女,泸州市古蔺县古蔺镇中学教师。 2006 年 12 月 6 日 ,彭涛与两名女教师发现一校外男青年 (负案在逃人员宋涛),正欲强行带走该校一名女生。为保护学生,以彭涛为首的三位女教师立即上前阻止,男青年煽了彭涛一耳光并横刀威胁。身材单薄的彭涛不畏强暴,一个箭步将女学生拉在自己身后保护起来,并欲将男青年扭送学校保安室。不料男青年抽出携带的水果刀向彭涛胸部、腰部猛刺三刀。她不顾剧痛,大声呼喊 “ 抓歹徒 ” ,并叮嘱学生回到教室,直至昏倒在地,送往医院抢救。荣获 2007 年省政府 “ 四川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 、 “ 全国首届道德模范提名奖 ” 等荣誉称号。

郑 强
郑强,男,绵阳市北川县人,原绵阳市游仙区人武部部长,现任攀枝花军分区参谋长。 “5· 12” 地震发生后,郑强在 36 位北川亲人生死不明的情况下,一直坚守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地震使仙海湖大坝出现 10 多处裂缝,一旦解体,对绵阳市城区将带来巨大的破坏。 5 月 12 日 下午,郑强带领 250 名民兵赶往仙海湖水库,扛沙袋,堵缺口,险情得到控制后,又马不停蹄地转战北川县救灾现场。在北川,他心如刀绞,强忍悲痛投入到搜救之中。天上下着大雨,道路十分泥泞,郑强和 10 多位民兵一起抬着用门板、椅子、广告牌做成的简易担架,载着伤员一步步艰难挪动,为受伤同胞架起一条生命大通道, 80 多名生命垂危的幸存者得到救治,数百名遇险群众安全转移。面对灾难和亲人生死不明,郑强没有时间悲痛,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必须争取时间,争取从废墟里多救出一个人。 益西翁登
益西翁登,男,甘孜州甘孜县公安局协警员。 2005 年 12 月 29 日 中午 1 时,三名男孩掉进湍急寒冷的雅砻江中,为救人他没有丝毫犹豫,便跳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奋力救起一名 6 岁男童,又立即转身回去救另一名小孩子,刺骨的江水把来不及脱衣服的益西翁登深深往下吸沉,筋疲力尽的他没有放弃,在水下用尽最后一点力气紧紧抓住第二个 5 岁半的小孩,被冲走 100 多米远处,成功地将第 2 名小孩救上了岸;当他再次转身跑向江边时,第三名男童( 4 岁零 3 个月)已经消失在冰冷的江中。该同志 2006 年荣获第十届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付 静
付静,女,乐至县人民医院助会师。 2004 年 10 月,她参团到米亚罗旅游。经过米亚罗风景区噶比乡二古溪村索桥时,由于索桥桥墩崩塌,索桥坠入了湍急的河流中,桥上游客纷纷落入冰冷的江水中。危急时刻她奋不顾身地跳进了冰冷的泯江中,先后救起了五名游人。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勇气令人佩服,值得全社会倡导。 2004 年乐至县人民政府授予她 “ 见义勇为公民 ” 荣誉称号, 2007 年被评为乐至县第四届 “ 十大杰出青年 ” ,她还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

郭清明
郭清明,男,攀枝花市公安消防支队警勤分队驾驶员。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在绵阳江油老家照顾产后大出血妻子的郭清明,在请示支队同意后,告别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立即跟随途经江油的济南军区某部迅速赶赴北川县抢救群众生命。和战友一起,共从废墟中救出 8 名群众,搜寻挖掘遇难遗体 10 余具,转移疏散受灾群众 100 余人;在深山中和战友以抬、背、抱等方式救出被困群众 11 人;冒死为茂县受灾群众送去救灾物资,连续 5 天共清理废墟 10 余万平方米,搜寻和掩埋遇难遗体 20 余具。 肖 伟
肖伟,男,四川警察学院政治部宣传处处长。 “5· 12” 地震后,作为公安部绵阳战区宣传报道组组长,他不畏艰险、出生入死,带领工作组的同志多次前往极重灾区,为公安部和四川省公安厅获取了抗震救灾的一线信息。在灾后重建中,除完成自身任务外,还多次冒险参加抢救灾区遇险群众的行动,他救助受重伤的老人,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和被困北川唐家山堰塞湖的香港记者简威廉等事迹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报道。在灾区参与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的 200 多个日夜里,他用热血、忠诚和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人民警察的壮丽风采。荣获公安部 “ 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 ,四川省教工委 “ 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 ” ,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 四川省诚实守信模范:  刘 蓉 梁永惠 明金贵 丁翠华 刘家奇 刘 蓉
刘蓉,女,四川宜宾叙府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宾馆服务员。作为一名月工资仅几百元的宾馆普通服务员,在近 20 年的工作中,她共捡拾到现金 13655 元、手机、钻戒、翡翠如意、手表等客人遗落的无数贵重物品、证件和现金,却从未有过丝毫的贪恋之心,均完璧归赵,她拾金不昧的品德,受到了客人和同事的交口称赞,客人多次送来锦旗表示感谢,她也从不自满和浮躁,仍然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菲的业绩,是一名名副其实的一级服务明星!

梁永惠
梁永惠,女,雅安市个体户。 2007 年 4 月 27 日 下午,石棉县一位彩民电话委托她代购了 4 注七乐彩彩票,而此彩民当天并没来取票交钱。当晚其中一注彩票中了一等奖,奖金 2648075 元,面对巨额大奖的诱惑,她可以有让人相信的不少办法和理由,悄然将奖票据为己有,可是梁永惠却毫不犹豫地电话通知了委托其购买彩票的同志,而且立即将中奖彩票交付给了该同志。梁永惠事后十分朴实、平静地告诉人们: “ 钱谁都需要,但是要取之有道,做人要诚信、要敬业,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社会。 ” 她的事迹在当地广泛流传,受到有关部门表彰,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赞扬。

明金贵
明金贵,男,内江市东马禽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所在公司秉承 “ 诚实守信、守法经营、科学养殖、共同致富 ” 的理念,在四川 20 余个城市设立了经营网点,辐射到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客户叶开金按约购禽苗后,发现母鸡超标 30% 左右,明金贵立即按合同予以赔偿,并优惠供应。贵阳一家经销商与公司签经销合同,全年供货总量 50 万羽,并交了 10 万元合同履约金,后禽苗价格翻了一番,员工建议违约,即使赔偿 10 万元违约金,也可为公司带来 70 万元的纯利润,明金贵坚决履约。当该经销商得知情况后,非常钦佩明金贵的人品,立即要求返还 10 万元给公司,明金贵当即回绝。他先后荣获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农村人才示范等荣誉称号。

丁翠华
丁翠华,女,凉山州冕宁县小丁企业董事长。下岗后,自强不息,靠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创立了集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 “ 小丁饭店 ” 。数年来,诚信缴纳各种税、费几百万元,为 30 多名下岗职工解决工作,并承担养老保险费用;她心系失学儿童,为他们捐款 5000 多元;数年来,拿出现金,坚持不懈地帮扶孤寡老人;地震后,除带头为灾区人民捐款外,还组织员工和旗下的康华购物中心为灾区群众捐款捐物。多年来,从不经营假冒伪劣商品,从未接到商品质量投诉。 2007 年荣获四川省 “ 三八红旗手 ” ,被评为全省百家诚信个体工商户。

刘家奇
刘家奇,男,广安市武胜县清平镇方沟村农民。自小残疾的他,自强不息, 17 岁开始学习修鞋,学得了一手修鞋的好技术。 1985 年,外出到北京西城区月坛街道三里河二区,从事个体修鞋工作,一干就是 20 多年。 20 多年里,他坚持做好人、技术好、价格好、质量好、服务好等 “ 五好 ” 服务理念,千方百计为顾客着想,能少花钱的就绝不让顾客多花钱,对上千元买的名牌鞋或进口皮鞋来修理,同样坚持不抬价收费。由于他遵纪守法,诚信服务, “ 小刘修鞋匠 ” 也成为了三里河二区的一个信誉好、名气大的服务品牌,回头客越来越多,月均顾客超过了 1200 余人次。他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经常免费为居民修鞋,多次主动为社区 “ 爱心基金会 ” 、 1998 年国内特大洪灾等捐款捐物,并为 “ 5.12” 大地震捐款 1000 元。先后荣获 “ 荣誉市民 ” 、 “ 让我感动的身边人 ” 、 “ 月便民服务优秀志愿者 ” 等荣誉称号。 四川省敬业奉献模范:谭东 蒋敏 王洪发 马晓燕 奉崇权 义德阳 刘道彬 张建东

谭 东
谭东,男, 1963 年 4 月生,中共党员,成都市大邑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事故预防处理中队西岭执勤组组长。 2004 年 7 月,谭东轮岗到西岭执勤组,他坚持带领执勤组每天早晚两次对景区内道路进行巡逻, 4 年未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 2008 年 1 月 25 日 ,西岭雪山遭遇特大暴风雪,近千辆汽车受阻、 4000 余名游客滞留山上。谭东当时正患重感冒,仍坚持在零下 10 ℃ 的恶劣环境里忙了一个通宵才被强行送到医院,然而 2 小时后就又回到工作岗位,在风雪中连续战斗了 5 天。 2008 年 12 月 29 日 晚上,一辆轿车冲下西岭镇双河桥头,车内人员跌入水渠被冲走。谭东毫不犹豫地跳入渠中,将落水者营救上岸后,匆匆换下湿透的衣裤,穿上春秋警服赶往第二个事故点,深夜才返回驻地休息。 2009 年 1 月 5 日 ,谭东在连续处置完各种警情后返回执勤点,因感冒和劳累过度突发病毒性心肌炎不幸去世。 2009 年 2 月,成都市委授予谭东同志 “ 优秀共产党员 ” 称号。 蒋 敏
蒋敏,女, 1980 年 9 月生,中共党员,彭州市公安局政工监督室民警、三级警司。 “5· 12” 地震后,蒋敏的外婆、奶奶、母亲、 2 岁的女儿等 10 位至亲全部遇难。她强忍失去 10 位亲人的巨大悲痛,以一名普通民警的高度责任心,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积极投身抢救受伤群众、安置灾区群众生活的工作中。由于连续奋战劳累过度,身体极度虚弱,多次昏倒在抢险救援现场,在医院输液醒来后,又马上回到安置点投入工作。蒋敏是全国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成员; 2008 年以来,先后荣获 “ 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 ” 、 “ 全国三八红旗手 ” 、 “ 抗震救灾优秀纪检监察干部 ” 等荣誉称号。

王洪发
王洪发,男,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政局局长。 “5· 12” 地震 , 王洪发同志转眼间失去了包括自己只有 16 岁的 “ 小帅哥 ” 儿子在内的 20 位亲人。但他没有时间救自己的亲人,来不及处理自己的伤口,而是按照县委安排,立即组织医疗救护队和民政工作人员开展紧急救援,安置伤员,协调救护物资,动员附近受灾较轻的农户把自家的衣服、棉被献给无家可归的重灾户使用,地震后 4 天时间里,他只睡了 3 个小时。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含泪说, “ 我只有一个儿子,从感情上讲,我应该先救自己的儿子,可是灾情太严重、救援工作太紧张,没有我,民政抢险队不能及时组织起来 ” 。 “ 都是普通人,你们不要写我,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 。说完,王洪发立即离开记者,去忙救援工作了。

马晓燕
马晓燕,女, 1980 年 12 月生,中共党员,绵阳市北川共青团县委书记。地震当天,正主持县首届青年创业大赛表彰大会的马晓燕,迅速组织 340 多名参会代表安全转移;组织团员青年第一时间赶赴北川中学徒手救出几十名幸存学生。她强忍失去母亲等 5 位亲人的巨大悲痛,组织成立县志愿者服务指挥中心,共组织 6000 多人次的志愿者协助救出群众一万多名,押送、发放物资几千车,医治群众 1000 多人,并对上万群众进行心理辅导。在全县 23 个安置点建立一个临时团支部、一个志愿者工作站、一个手拉手红领巾书屋、一支抢险救援突击队;开展 “ 火线入团 ” 、 “ 青年团员火线推优入党 ” ,调动团员青年投身抗震救灾的积极性,为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8 年 6 月受到胡锦涛主席接见。

奉崇权
奉崇权,男, 1948 年 10 月生,中共党员,南充市蓬安县兴旺镇敬老院院长。奉崇权同志 22 年如一日,视孤寡老人为父母,用爱心温暖着 25 个孤寡老人的心,为常年瘫痪在床的老人端屎端尿 18 年,用儿女般的亲情送别了 9 个含笑离世的长者。他想方设法把敬老院由偏远的山沟迁建至离场镇较近的地方,利用 30 亩荒山及水面,发展养殖及种植业,实现敬老院所需粮食、蔬菜完全实现自给自足,使五保老人过上了安逸舒适的生活。为了敬老院的发展,他先后失去了两个亲生儿子,牺牲了妻子的青春,使原本幸福的家变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他为敬老院创造了 30 多万元的财富,每月却领着 120 元的工资( 2007 年增至 260 元)。奉崇权同志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院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全力提高孤寡老人的思想觉悟,为敬老院的发展创造和谐的内外环境。 2007 年奉崇权同志获得全国首届道德模范提名奖。

义德阳
义德阳,男, 1954 年 9 月生,阿坝州公路管理局刷经寺分局装载机驾驶员。作为一名普通的老装载机手,义德阳同志热爱公路工作,兢兢业业,为阿坝州的公路养护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5· 12” 地震发生后,他强忍着 3 位亲人伤亡的悲痛,主动请缨加入突击队,毅然投入到抗震救灾的道路抢修工作中,凭借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冒着余震、塌方、泥石流、山体滑坡带来的生命危险,与队友一起连续奋战 3 天 3 夜,抢通汶马路理县至汶川段的道路,打通了汶川重灾区的第一条救灾 “ 生命线 ” ,为抗震救灾作出了突出贡献。义德阳同志是全国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成员, 2008 年 6 月荣获 “ 全国交通运输系统抗震救灾英雄 ” 荣誉称号。

刘道彬
刘道彬,男, 1969 年 2 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电信阿坝州汶川分公司网络维护支撑经理。地震发生时,刘道彬正在汶川电信公司三楼机房上班。劫后余生的他从废墟中爬出来,看到汶川通信网络完全摧毁,于是在余震不停、垮塌不止、不见天日的浓尘中,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电信大楼,将海事卫星电话从危楼中抢救出来,与中国电信阿坝分公司进行了短暂的沟通,实现了震后汶川与外界的第一次通话。 5 月 12 日 当夜,刘道彬不眠不休地守在海事卫星电话旁,为州委、州政府快速组织救援提供了关键信息。随后,他冒着不断的余震,继续投入抢震救灾保通信的战斗中,每天连续工作 15 个小时以上,有效解决了震中地区 —— 汶川人民的通信需求。


1959 12 403 30 “ ” 5000 4700 “ ” 2003 403 — ( ) “ ” 2004 2005

四川省孝老爱亲模范:  雷华宗唐 俊 孙 艳 余映秀 邱 娅



雷华宗
雷华宗,女,巴中市巴州区东城办事处居民。 1976 年,雷华宗和刘俊文结婚,在孩子出生四个月后,丈夫因患急性肾炎去世。 1979 年,带着年迈的公公改嫁,再次组建家庭。 1982 年,再婚丈夫的哥嫂先后去世,毅然承担起了照顾前夫公公、现在公婆、三个侄子和四个孩子等三个困难家庭的重任。 2002 年,丈夫患脑血栓右腿行动不便,公婆摔断右腿,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在她精心照料下,丈夫和公婆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目前,雷华宗家庭日子虽然清贫,但是家庭和睦,家人互相爱戴,生活幸福,前夫公公活了 80 多岁才安然去世, 96 岁的婆婆张义英仍然健康。雷华宗的事迹尤其是带着年迈公公改嫁的惊人之举在当地广为流传。 2006 年被评为 “ 中华孝亲敬老之星 ” 。 唐 俊
唐俊,女,南充市营山中学 2009 级( 7 )班学生。 1981 年,其母亲上山打柴,不幸摔下山崖,导致四肢瘫痪。 1995 年初,其哥哥只身外出打工以偿还家庭债务, 7 岁的唐俊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 12 年来,她一边上课,一边照顾瘫痪母亲,以顽强的意志和厚重的孝心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尽管生活贫困,负担沉重,但她唐俊一直乐观向上,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并于 2006 年下半年考入营山中学学习。为了照顾母亲,唐俊在县城郊外租了间不足 10 平方米的小屋,把母亲从七涧乡背到县城,一边读书、一边照管母亲。其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和称赞, 2007 年,被评为 “ 南充市首届道德模范 ” ,先后获得 “ 全国文明礼仪之星 ” 、第四届 “ 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 ” 特别奖等荣誉称号。

孙 艳
孙艳,女,眉山市青神县老河街居民。从小被抱养, 1998 年,丈夫患膀胱癌动手术,时年儿子一岁; 1999 年夫妻双双失业; 2001 年养母瘫痪,她每天给养母喂饭、喂水、翻身、洗澡、洗衣,伺候大小便。很多时候,养母排便困难只能用手抠,她总不厌其烦地侍候着,常常感动得养母老泪纵横。随着养父帕金森综合症的不断加剧,家庭负担日益沉重,面对困境,孙艳从未退缩过,自强不息,先后卖过爆米花、水果,踩过三轮车,承担养家糊口重任。在家里,她始终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公婆,勤俭持家,给予家庭里的每一个人无微不致的关怀;即便身处逆境,她依旧乐于助人,热爱生活,谁家有困难都要帮一帮。现在孙艳的丈夫病情基本稳定,儿子成绩优秀,一家人虽清贫却充实幸福。 2007 年荣获 “ 四川省孝女 ” 称号。

余映秀
余映秀,女,广元市三川镇莲池村三组务农。 1994 年 6 月,丈夫因病去世,临终前,丈夫拉着她的手说: “ 一定要把爹妈照顾好! ”“ 嗯! ” 余映秀含泪点头答应。虽然回答的只是简单的一个字,却带来了 15 年来无悔的信念和艰辛的奋斗,抒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孝老爱亲佳话。通过勤劳的双手,她还清了为丈夫治病欠下的 6000 多元欠款。 1996 年改嫁后,专门新修一间瓦房将去世丈夫的爹妈接来自己赡养,为减少逢年过节公婆祭奠亡夫爬山涉水的困难, 2001 年将亡夫的坟茔迁葬到其新家所在的三川镇。 15 年里,为了照顾家里经常生病的 3 个老人和 2 个读书的孩子,余映秀生活上的艰辛超出了常人想象,但她毫无怨言,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和乐观面对生活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了孩子,营造了幸福温馨的家庭氛围,成为名扬一方的 “ 敬老模范 ” 。


7 9

        二、全国道德模范事迹请登录: http://www.wenming.cn/jddzhr/2008-09/01/content_14280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