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首页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新闻频道>>政务动态
2023年4月4日,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成功入选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都江堰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
一、因地制宜、费省效宏
在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2200 多年的治堰历史中,以李冰为代表的水利人,带领勤劳智慧的蜀地民众勇于创新、不断探索,采用当地盛产的竹、木、卵石作为材料,创造出具有特色的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竹笼、杩槎、羊圈、干砌卵石。因其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工艺简便、循环利用、生态环保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灌区截流分水、筑堤护岸、抢险堵口等水利施工实践中,为都江堰的长盛不衰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大堰工技术各有特色。竹笼就是剖竹为蔑编成均匀的圆形笼子,再装上卵石所形成的构件,用于护坡、堵口等,它是都江堰历史上出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水工技术,相传为李冰所创。现代水利史学界基本认为当时的鱼嘴为竹笼堆筑而成。杩槎是用竹绳将三根木料捆扎成三角鼎足锥体形,再加上辅料所形成的挡水结构,是都江堰传统水工技术中材料种类最多、制作工艺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一项水工技术。历史上,杩槎截流技术主要用于内、外江进水口和其他堰口的截流,便于渠首和灌区岁修工程,有时也用来调节流量,抢险堵口,挑流护岸或搭交通便道等。羊圈是用木桩将卵石紧束在一起,如群羊被关于圈内。治水三字经有云“砌鱼嘴,安羊圈”。它有较强的消能抗冲能力,多被用在河道的急流险工段,作基础防冲工程。干砌卵石是将卵石并排、按一定坡度砌成紧密、坚实的整体,其工程主体结构全部由卵石构成,广泛应用于灌区渠道边坡等工程,造价低廉、施工简便。
二、泽被后世,辐射四方
世人皆知都江堰是“天府之国”的水源工程,是闻名中外的古代杰出水利工程代表,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无坝引水工程。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成就和荣誉的背后支撑就是四大传统堰工技术。据有资料以来的统计,岷江在都江堰所处位置形成的洪峰多次达到5000m3 /s以上。一旦暴雨洪水发作,成都平原很多地方几乎是一片汪洋、人畜无存。也就是唐代诗人岑参所描述的那样:“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2200多年前,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年代走过来,从穴居山林走到平原旷野,面对崇山峻岭、惊涛骇浪,为了生存、为了子孙后代,以李冰为代表的蜀地先祖义无反顾、首当其冲,改造河山、因势制宜,与大自然赤手空拳、以命相搏。但仅靠人力和简单的铁器,要驯服奔腾咆哮的岷江,何其艰难!这种形势下,四大堰工技术应运而生、横空出世。可以说,四大堰工技术的诞生,既是形势所需,也是我们祖先英勇无畏、敢为人先、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的伟大创造。
果然,四大堰工技术一出生就石破天惊、大显身手。它把一个个风吹得动、水流得走的松散的卵石沙土组合起来,由小到大、由简到繁,实现“量变到质变”,形成整体构件,建成鱼嘴、金刚堤、飞沙堰等工程,从而实现挡水、分水、分洪、排沙,进而实现了兴利除弊的目标。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是点石成金。从此,滔滔岷江任由调遣。从此,移居平原的蜀地先人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家园。从此,沼泽遍布的蛮荒之地变成了稻菽千里的锦绣河山。也从此,水旱频发、朝不保夕的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
斗转星移、寒来暑往。四大堰工技术记载了都江堰2200多年的治水历史,经历了西蜀的风云变幻而始终传承,承受了无数次洪灾损毁而浴火重生。伴随着都江水系的百舸争流、川粮蜀绣的翻山越岭,四大堰工技术托起了成都平原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这一片天地!它见证了李冰天人合一的智慧、文翁治水兴学的开拓、张天师道法自然的哲学、诸葛亮派兵守卫的决定,以及章仇兼琼扩建通济堰的壮举、元明两代笼石与铁石之争的探索;也见证了李白的豪迈、杜甫的悲悯、苏轼的旷达、陆游的苦吟。也见证了二王庙的香火鼎盛、二郎神的封神归位、清明放水节的祭祀感恩。当然,它也收获了无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由衷赞叹和无数美誉!而且,四大堰工技术不但成就了都江堰,还远涉千里、甚至飘洋过海,把智慧和文明的种子播撒在通济堰、灵渠乃至东南亚的土地上,把都江堰的影像复制到天南海北。据悉,日本千叶县立关宿城博物馆目前还在展出相关堰工技术水利模型。
三、与时俱进、传承发展
世移时移。不可否认的是,自20世纪以来,现代材料、现代机械、现代技术所向披靡的扩展运用,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逐渐退出了水利工程的主阵地。但是,它并没有消亡,也没有甘居在档案室、博物馆和历史的典籍文献中,而是与时俱进地演变。这也充分体现了都江堰两千年来传承发展、总结创新的鲜明特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由于四大堰工技术自身固有的优点,在小型水利工程中、在生态景观工程中,仍然可见它的身影。
现代水利中,人们从竹笼受到启发,采用铅丝笼来代替竹笼。近年来,此类水工技术又发生重大革新,一种名为“扩张伸缩金属网笼箱”的水工构件崭露头角,并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人们从杩槎受到启发,创造出了混凝土四面体,广泛用于截流、抢险以及护岸等工作。羊圈在现代水利施工中已较少应用,但现代的打桩技术和锚钉技术就是它的华丽转身。21世纪50年代以后,都江堰灌区科技人员对干砌卵石进行了技术升级,与现代水泥相结合形成了浆砌卵石,使沿用2200多年的干砌卵石在技术上前进了一大步。目前都江堰渠首的主要堤防、内江及六大干渠均采用浆砌卵石结构,经历了多年洪水及地震考验,运行正常。
四、保护遗产、促进升华
进入20世纪以来,近代工业文明席卷全球、无处不在。先进的材料、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机械和巨大的组织,显示出了翻天覆地、排山倒海的能量。与之相比,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简直是小菜一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不断反思:如何减少和避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如何构建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在日益重视生态文明的今天,四大传统堰工技术在取水、挡水的同时还能渗水,没有阻隔水的循环,不污染环境,促进了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其生态、环保、低碳、零排放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可以说,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人类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除了生态环保优势外,四大传统堰工技术已经成为都江堰的文化符号,成为四川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生态价值,正在日益彰显,与它的工程作用交相辉映。今天的都江堰景区,竹笼杩槎被制作成各种模型构建,向四面八方的游客展示。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杩槎挡水和砍杩槎放水是其重要环节。每年放水节都吸引了全国媒体和旅游者的广泛关注。各界人士云集都江堰渠首观摩截流盛况,为都江堰地方文化和旅游事业增添了新的亮色。
变化与永恒是都江堰发展历史中的两个主题。传承与创新是当代都江堰人的使命。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是都江堰的守护者、发展者,将致力对堰工技术的保护、发展、升华,制定四大传统堰工技术传承保护办法,建立档案、明确技术标准、培养新时代堰工技术传承人、制作教学片,向观众展示四大传统堰工技术构建的制作流程等等,使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的推广、学术研究交流达到新的高度,实现保护→传承→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四大堰工技术是都江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巨大作用、综合价值以及它蕴含的蜀地先民的优秀品质,具有超越时空的启示意义和传承魅力。今天的都江堰人,一定要让“四大传统堰工技术”传下去、火起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并且从中汲取智慧,推动都江堰事业发展攻坚克难、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