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欢迎您!今天是:
内控系统| 访客系统
|
四川水利系统首个非遗项目管理和保护实施方案正式出台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8-24 09:28 打印

转发到:

    近日,由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这也是四川水利系统首个非遗项目管理和保护实施方案。

    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竹笼、杩槎、羊圈和干砌卵石,是以李冰为代表的蜀地先民所创造,并经历代水利人不断完善的建设和维修都江堰的技艺,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这四种技术利用当地盛产的竹、木、卵石等自然材料,以简单而巧妙的方式,解决了截流分水、筑堤护岸、抢险堵口等水利施工中的难题,为都江堰持续运行两千多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支撑。


    此次出台的方案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方针,围绕“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的保护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民众。


    方案围绕“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重要任务,从夯实保护基础工程、壮大传承人才队伍、建立传播推广体系、加强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管理保护措施,并明确了责任分工、资金保障和激励考核等保障机制。
    方案明确,通过5年计划,到2027年,让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非遗项目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保护名录体系更加完备,技术队伍更加壮大,保护经费更有保障,非遗项目保护与当地经济深度融合,保护传承、发展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在促进生态文明、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新阶段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


    随着治水技术不断更新迭代,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逐渐退出了水利建设的主阵地,但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生态价值,以及它所承载的都江堰2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对后人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如今,在现代小型水利工程、生态景观、乡村建设中,都江堰四大堰工技术依旧发挥着显著作用。它们的广泛应用和向外传播,不仅促进了四川水利的向前发展,在中国治水史卷上也绘就了极具特色的画卷。


    2023年4月,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成功入选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的管理和保护主体单位,下一步,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将抓好四大堰工技术的保护和传承,积极促进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