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来,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持续巩固一体化改革成果,深化都江堰灌区体制机制建设,做优做强灌区运行运转工作,实现都江堰灌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编制资源配置进一步合理高效,职能配置进一步优化,公益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水利事业得到平衡、充分、高质量发展,构建了高效体制机制样板,全面发挥都江堰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健全机构职能配置
一是构建小机关大基层格局。制定都发中心岗位设置、聘用管理、绩效工资等制度,在专业技术岗位数量设置、职务、职称晋升、分配上向基层站点倾斜,严格执行灌区机关人员3年只减不增,除博士人才引进和外部干部调入外,其余新进公招人员全部下沉到灌区管理站。推进扁平化管理,优化管理处中间层级,提高管理效率。
二是完善激励干事创业的考核体系。修订完善绩效管理办法,优化绩效分配制度,把目标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收入分配紧密结合,将绩效工资分三次分配,第一次分配体现公平,第二次分配体现效率,第三次分配体现创新。同时,按照两级管理和两级分配要求,优化激励绩效分配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
三是夯实事业支撑保障来源。制定《涉水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涉水活动管理办法》,明确灌区水利工程占用补偿费申报程序和收费标准。完成灌区管理处的清产核资审计,在灌区财务资产摸底调查基础上,制定经济发展17条措施(增收13条、节支4条),实现水利经济发展“两条腿走路”,保证单位可持续发展。
四是调整基层站点布局。利用调整基层站点布局,将渠系相同、职能职责承接紧密的管理站合署办公,有效整合基层水利管理站人、财、物资源,缓解灌区基层水利管理站人员短缺问题。目前,黑龙滩管理处贵平站和李家沟站、黑龙滩水库站与龙正站、富加站与宝飞站已开始合署办公,人民渠第一管理处彭州站、新繁站部分养护段已合并。
五是探索两级管理新模式。按照机构设置和职能职责,建立了中心和8个灌区管理处的两级管理架构,通过在灌区财务管理、工程运行管理、水资源调度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进行权责划分,实现“两级目标、两级责任、两级分配、两级考核”的管理。
二、深化管养分离工作
一是优化工程维修养护模式。制定《都江堰灌区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应急抢险资金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编制《四川省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灌区工程、水闸、泵站)》,建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多元投入机制。
二是开展水利工程管养分离试点工作。制定《都江堰灌区水利工程管养分离指导意见》,在毗河管理处推进“管养分离”,实行“小机构管理、公司化运营”管理模式,同时采用“1+3”(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成都市、资阳市、遂宁市)的方式,组建毗河供水工程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毗河供水一期工程进行维修养护;在人民渠第一管理处什邡站开展水利工程管养分离试点工作,并于2023年10月,在什邡站开展试点站的运行及维修养护工作。
三是推动部分岗位实现服务外包。目前,东风渠管理处、人民渠第一管理处、人民渠第二管理处、毗河管理处、通济堰管理处、渠首管理处在部分基层管理站试点日常巡查和运行管理相分离的模式,巡渠、值守、保洁、维修等辅助岗位部分实现服务外包。
三、建立“一盘棋”供用水工作体系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制定《供水一体化“1+15”管理制度建设方案》和管理办法,建立都江堰灌区供用水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水情信息共享机制,用水信息共享平台,形成逐旬、逐季度通报供水信息的机制。
二是优化水量调度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充分发挥“一体化”管理优势,强化水资源调度管理精细化、精准化,全力保障成都平原经济区供水安全。截至目前,累计供水总量达67.1亿立方米,农业供水35.9亿立方米,生活供水19.0亿立方米,生态供水11.6亿立方米。其中,向丘陵灌区输水13.8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多输水1.8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多输水1.3亿立方米,保障了灌区596.9万亩水稻较常年提前近10天实现“关秧门”。
三是圆满保障成都大运会供水安全。构建从源头到终端的应急响应机制,制定了供水保障方案、3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极端情况下保供方案,积极做好都江堰鱼嘴断面来水监测,全力做好了成都市大运会期间自来水厂生活取水、重要水景观、重要河段生态环境用水保障工作,大运会期间累计向18座水厂供水1.22亿立方米、向6大场馆生态补水0.08亿立方米、向44处重要河段生态输水2.76亿立方米。
四是试点经验持续推广。创新建立了“省市县乡村、干支斗农毛”五级联动机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江经验”,并在遂宁市安居区进行推广,圆满完成“四个1”目标(新增供水量1000万立方米,新增耕地粮食播种面积1万亩,粮食增产1000万斤,农民人均增收100元)。(供稿: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