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欢迎您!今天是:
内控系统| 访客系统
|
这张1940年岁修图,再添通济堰从西河引水的历史印证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4-07-15 11:08 打印

转发到:

近日,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在新津区档案馆查阅发现了一套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通济堰岁修施工图,这一难得的发现再为通济堰2100多年灿烂的历史添上了一块重要的近代拼图。根据施工图描述得知,当时进行工程维护花费了160314法币,此套施工图清晰的记录了当时的地形地貌和施工方案位置,不仅呈现了西河引水枢纽工程状况,也反映了从西河引水入通济堰的重要性,通济堰建造以来,为解决水源南河时段性缺水问题,自古就将都江堰外江的水经过羊马河汇入西河后作为补充水源。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通济堰西河引水枢纽岁修施工图,成都市新津区档案馆提供)

据《通济堰志》记载,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眉州知州句龙庭实“贷诸司钱六万”,兴大工修复。“更从江中创造,横截大江二百八十丈(约合今924米)”,宋代古堰长度远超过现代拦河坝417米的长度,可见当时的古堰已经延伸至西河。且经过此次大修后,通济堰灌面达到34万亩,仅少于建国后通过5期(1956—1958年)扩灌后的52万亩。可以推断,当时如果没有从西河引水入通济堰,仅靠时段性缺水的南河是无法支撑34万亩农田的需水量。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蜀州(今成都崇州市)通判,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淳熙元年(1174年),陆游到新津视察通济堰岁修工程,写下了《十二月十一日视筑堤》这首诗:

江水来自蛮夷中,五月六月声摩空。

巨鱼穹龟牙须雄,欲取闤市为龙宫。

横堤百丈卧长虹,始谁筑此东平公?

今年乐哉适岁丰,吏不相倚勇赴功。

西山大竹织万笼,船舸载石来无穷。

陆游用“长虹”一词比喻弧形的通济堰古堰,记录了采取“拱堰导江”工程技术将西河的水穿越南河引入通济堰的场景。628年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新津知县王梦庚作画“新津十二景”,排在第一的为“堰堤春涨”,描述了每年春季,清澈的西河水沿古堰穿越南河时的壮丽景观,诗中“长虹”一词更是在向他的前任陆游致敬:

横亘长虹浪作梯,峨江灵脉取如携。

笼成岸石千重密,束尽江流万派低。

碧草光融春澹荡,桃花涨暖影离迷。

西畴灌溉资优渥,可但寻游拟画溪。

另值得一提的是陆游和王梦庚诗句中“西山大竹织万笼”“笼成岸石千重密”指的是通济堰另一个传统堰工技术“竹笼装石”。

1984年7月29日,通济堰遭特大洪水袭击,西河引水枢纽白溪堰被冲毁,限于财力无力修复,至此通济堰主要从南河引水。随着灌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原西河引水枢纽工程已经沧海桑田,难觅旧迹。

白溪堰水毁后,外江对通济堰的补水只能通过顺江堰电厂沟尾水输送。在随后的二十年,通济堰饱受时段性缺水之苦,尤其是春灌期间,村民之间因争水发生纠纷、村民因供水不及时聚众到处机关闹事的事件时有发生,最困难的时候,管理处不得不动用大型机械拦截金马河,将岷江的水倒逼进通济堰缓解用水困难,直至2005年修建闸坝式结构的拦河坝,才解决了通济堰水源不足问题。

(现通济堰引水枢纽示意图)

由于通济堰拦河坝位于南河汇入金马河前仅200余米处,库区蓄水多为南河尾水,水质低于西河的地表水Ⅱ类。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通济堰水质受污染情况日益严重,仅能勉强满足灌区农业生产用水,一些工业用水户宁愿耗费巨资从十多公里外的岷江引水,也不愿意从家门流过的通济堰取水。2016年河长制工作推行以来,水污染情况得到有效治理,但地处南河尾部的通济堰进口水质仍然不稳定,还未达到新时代灌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素水利的标准。

2022年起,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积极推动实施顺江堰—通济堰“双堰连通”工程,着力恢复从西河直接引水入通济堰。优质充沛的水源既是灌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基本需求,这一举措也将为灌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灌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水利支撑。(供稿:通济堰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