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欢迎您!今天是:
内控系统| 访客系统
|
都江堰外江闸持续安全运行50年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4-07-18 11:02 打印

转发到:

都江堰渠首为无坝引水枢纽,历史上对内、外江引水流量的分配,主要通过鱼嘴分水堤和杩槎、竹笼进行调节。新中国成立后,都江堰灌区的灌面从1949年的282万亩迅速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679万亩。由于灌区快速发展,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不断增加,以及内外江灌区面积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若仅采用杩槎、竹笼等传统工程拦水调节流量已不能适应灌区后续发展的需要。

  

为更好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灌区农业、工业及综合用水的需求,在遵循原河道流势及分流、分沙等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水利工程技术及管理理念,1974年4月,都江堰外江闸建成通水,自此将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单一的无坝引水工程发展成为了典型的无坝引水与有闸坝控制相结合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外江闸,是都江堰渠首三大工程的重要配套设施之一,轴线位于鱼嘴分水堤右侧,净过水宽度共96米,高4米,共8孔闸门,设有升卧式平板钢闸门控制,设计流量为3980m³/s,设计泄洪流量5700m³/s。当岷江上游来水流量小于600m³/s时,外江闸保证岷江生态基本流量不低于15m³/s;当来水流量大于600m³/s时,其余闸门部分甚至全部开启,在满足宝瓶口内江引水需求的同时,通过外江及时进行泄洪排沙。

  

都江堰外江闸的建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用杩槎、竹笼调流费时、费工、不精准的状况,建成50年来安全运行,默默坚守在都江堰灌区制高点。它一方面确保了向全灌区科学合理而稳定地引水,明显缓解了用水矛盾,确保灌区的用水受益均衡和高速发展,1993年灌溉面积便突破了1000万亩,截止到目前已达到1154.8 万亩。另一方面有效保障了都江堰排洪防汛,为成都平原免受洪涝灾害筑牢了安全屏障。据了解,1977年7月7日,都江堰上游最大来水流量超4600m³/s,外江闸及时准确动闸排洪、化险为夷,洪峰时外江闸泄洪量约达3800m³/s。

据都江堰渠首管理处管理人员介绍,都江堰外江闸年平均巡查超过1500人次,在汛期特别加强隐患日排查;每天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每年分别在汛前、汛后对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修。

 

闸门启闭,守护江河安澜。当前,正处于今年防汛关键期,都江堰渠首又迎来一年里强对流天气“肆虐”的时段。今年截至6月底,都江堰灌区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正常略偏多,岷江上游来水区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2成,外江闸半年动闸3050余次,动闸次数较往年增加37.4%,执行调令准确率达100%,并且实现了外江闸连续50年安全生产零事故,为都江堰灌区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供稿:都江堰渠首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