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第二管理处欢迎您!今天是: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流学习材料

发布人:xieyu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14-07-08 00:00 打印

转发到:

 
 
  注:党委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党务宣传工作的一项要事。要让全体职工达到三个层次:知晓、认同而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特简略古今,撰写一文。一家之言,抛砖引玉,仅大家交流参考。2014.7.8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进我们民族的灵魂
 
 谢羽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今天的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矛盾大显现。一方面,我们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群众也享受了更多更大的实惠。但另一方面,群众事件增多、恐怖事件增多、极端事件增多,食品安全、环境安全事件频发,社会风气颓废、人际关系冷漠,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很多匪夷所思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地侵蚀我们的灵魂,挑战我们的道德底线。这些现象毫无疑问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和民族要真正崛起,不仅经济要发展,文化也要发展;不仅硬件要改善,软件也要跟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随后,我们党把这“三个倡导”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述。“三个倡导”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角度,在整个社会和人民群众心中竖起了新时代的一面旗帜。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仁为本、以礼为先、以勤为基、以廉为荣、以法为度、以善为师的原则,以爱国主义为灵魂,辅助以遵纪守法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最终落脚到公民的爱岗敬业和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形成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魂两翼一载体”的格局,促进国家的全面发展和民族不断进步。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爱国主义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倡导的理念。它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的、认同的态度和行为,就是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和为祖国献身的行为。国家是公民权利的最终保障,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特别是在地震、瘟疫、战争等自然灾害和灾难面前,国家的力量更是不可替代。比如在应对“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09年非典”以及历年特大洪灾这些事件中,党和政府举全国之力,出动军队、武警,组织专家和救援队伍,拨出天文数字般的资金,进行抗灾应急和灾后重建,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生活秩序,谱写了一部又一部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除了国家以外,哪一个公民个体和社会组织有这么迅速的应急反应和这么强大的救灾能力?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孟子留下一句名言:“大夫不失赤子之心”。北宋文学家苏洵认为:“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患其国之衰”。中国有几句古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倾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些话都深入浅出地提示了国家对人民群众个体的影响。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宣传爱国主义。放眼古今中外,整体而言,人民群众个体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与国家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当一个国家处于社会动荡、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时,他的人民也是生灵涂炭、水深火热。当一个国家社会繁荣、国力强大时,他的人民也会安居乐业、幸福安康。世界上很少有民族象我们中华民族这样饱经沧桑而又文化灿烂、历经多次内乱而始终维持统一。从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六国时期、明末清初时期,到鸦片战争后的100年间,中华民族真是灾难深重、不堪回首。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性,要创新形式、丰富多彩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我们每个人从灵魂上有归属感。不论职务高低、财富多少,爱国主义都是公民最根本的共同点。即使身在他乡,也要心系祖国。当一个国家的公民都践行爱国主义了,这个国家的凝聚力就会大大增强,综合国力就会如虎添翼。灾难来临,我们同舟共济;外敌入侵,我们同仇敌忾。也许大家还记得,与我们文化相近的韩国,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来临时,韩国人民主动把自己的金银首饰器物献出来,交给国家换成硬通货,顺利度过了金融危机。此情此景,多么令人感动!试问一下,有多少金钱和物质成就能够比得上这种爱国主义行为?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爱国主义这个灵魂以后,还要两个翅膀:遵纪守法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有了这两个翅膀,灵魂才能升华,才能自由翱翔。当今世界,无论哪个国家,法治都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本途径。法律就是规范公民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根本武器,是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底线,也是最起码的道德。它既要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也要处罚公民的不法行为。有法天下行,无法天下乱。尤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实践丰富多彩,利益博弈互相交织,矛盾问题复杂多变。要应对这一切,管理这一切,只有靠法律。如果没有法律,国家和社会将不堪设想,社会就会乱套,公民个体会人人自危,生产和交易活动会乱七八糟,民族就会一盘散沙,国家就会软弱涣散,最终也会危及公民自身。所以说,要爱国,先要守法。甚至可以说,守法就是好公民。我们弘扬爱国主义,首先就应该要求政府机构模范守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其次要教育、引导人民群众遵纪守法,在法律范围内活动,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离开了遵纪守法去谈爱国主义、去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那就是空中楼阁,甚至是痴人说梦。一个不守法的人,必然会给他人、给社会甚至给国家带来不利后果。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破坏、国家法制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思维简单化、极端化,人性政治化、兽性化,非白即黑,非此即彼,非友即敌,不革命就是反革命,对人性的摧残和文化的破坏简直是旷古绝伦、无以复加,公民个体的悲剧当然就是惨不忍睹、不胜枚举了。我们一定要牢记教训,决不能重蹈覆辙。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意传承民族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层次地、长远地影响着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甚至会直接形成公民个体的行为模式。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形成了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与道教的“道法自然”、佛教的“慈悲为怀”交相辉映,与历史上那些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构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和深厚渊源。这种民族文化已经深深地浸入了炎黄子孙的灵魂,既是炎黄子孙文化的底色,也是炎黄子孙灵魂的归依,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民族团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的作用。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注意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辩证地、客观地对待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不能片面地、不加甄别地一概否定。在今天来看,我们古圣先贤所倡导的“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礼之用,和为贵”、“见利思义,见危受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见贤思齐,见不贤而改之”、“取人为善、与人为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以及历史上形成的“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等“五常四维”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人生八德”、“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儒家修身八目”等仍然有非常适用的、积极的、宝贵的价值,甚至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如果一概地全盘否定民族优秀文化,人民群众就会出现思想灵魂浮燥、历史渊源割裂、民族文化空白,在法制不健全、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人民群众无所信仰、无所敬畏,就很容易丧失人生底线从而出现极端事件。今天社会上发生的种种极端事件,除了现实的利益原因外,几乎都有文化空白的影子。曾经一段时间,我们“破四旧”,把传统文化批得一无是处,事实证明那是全民族的悲剧。旧的思想摧毁了,新的思想没有培育好;旧的基础摧毁了,新基础没有打牢,结果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在思想领域里,砍掉一面旗帜容易,树一面旗帜很难。破旧容易,立新很难。加之当今时代,人们思想异常活跃,价值取向多样化、利益格局复杂化、利益冲突直接化,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存在利益冲突甚至是直接的利益冲突,要让一种思想进入全体人民群众的心中,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借助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个“根”,这个 “底色”。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脚到“爱岗敬业”这个载体。从个人而言,事业是人的立身之本;从大的方面而言,事业是社会繁荣、国家富强的途径。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重义而轻利,重当官而轻实业,重文理而轻自然,重纲常轻平等,重血缘轻规则,重博学轻专长,重守制轻创新,重集体意志轻个人权利,重伦理轻人权,重君轻民,厚古薄今。这些都是是不正确的,一定要与时俱进,而不能抱残守缺,更不能讳疾忌医。从今天来看,我们应当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科学发展观。各行各业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正是丰富多彩的行业才成就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和繁荣富强的国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无论什么思想、什么主义,都要让人民更加幸福、社会更加繁荣、国家更加富强,也就必须要有发达的经济和强大的产业,也必然要有爱岗敬业的职工。发达国家产业工人“忠于职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崇尚实干,崇尚爱岗敬业,不能守株待兔、坐吃山空。要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观念。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象是和社会签订了一份“契约”,我们为社会服务,社会给我们报酬,我们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为我们服务,让我们养家糊口,促进我们发展进步。这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而是很自然的事情。人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得其所、各守其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社会才会文明和谐,国家才会富强。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还是要落脚到公民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先打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关键不在于高层的认可,也不是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宣传上,而是在于它能不能在人民群众心中扎下根。要利用会议、板报、墙报、典型教育等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民群众都知晓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先进时代思潮的开拓者,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看不见的地方做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社会做一名好公民,在单位做一名好职工,在家庭做一名好成员。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为他人,多干实事,多做善事;不做违法事,不做亏心事;有能力时回报社会,帮助他人;没有能力时积极自我反省、自我救赎。以小善成大德,以个人努力影响周边群众,以优秀公民成就强大国家。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涓滴之水汇成汪洋大海。只有当一种思想在全社会人群中都扎下了根,这种思想才会成为主流,才会成为一种特色的民族文化、大众文化。也只有当一个社会的群众遵纪守法、信守规则,言行文明友善、心态积极阳光,国家才算真正崛起了,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指日可待。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注意宣传和教育的方式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希望一蹴而就,更不能以真理自居,搞道德强迫,那样就会引起人民群众反感,也不会长久。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天长日久,引导薰染。“教人不要太高,使其可从;责人不要太严,使其可受”。也就是说,我们所宣传教育的理念和人物事迹,一定要让人民群众觉得可信、可敬、可亲、可学,这样才能入脑入心。如果有一天,人民群众都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也可以快乐地做到,而且做到了对我们大家都有好处,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算深入人心,融进了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和时代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