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二处>>党群信息>>党建动态
纪检监察相关知识
“五严守五禁止”
2010年4月23日,中纪委召开全国纪检监察系统主题实践活动总结暨加强自身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提出,纪检监察干部要做到“五严守五禁止”,
即严守政治纪律,禁止发表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定相违背的言论;
严守工作纪律,禁止越权批办、催办或干预有关单位的案件处理、干部人事等事项;
严守办案纪律,禁止以案谋私、违纪违法办案;
严守保密纪律,禁止泄露信访举报内容、案件情况等秘密;
严守廉政纪律,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
“四个对”
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贺国强同志对纪检监察干部提出了“四个对”的要求,即:
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
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坚决斗争,
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关心爱护,
对自己和亲属严格要求,努力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
廉政工作“ 一岗双责”、
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 是指国家各级政府机关党员干部在做经济建设、履行本职岗位应有的管理职责的同时还要对所在机关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责。
“四层网格”、
“四层”网格全覆盖。“省、厅、市、县”四层监督检查工作网格。省里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由省监察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等组成的督查领导小组,对重点水利工程进行抽查;省水利厅组织9个检查组,由厅领导带队开展监督检查;各市州水务局、厅直属单位和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实现了纪检监察资源的有机联动和水利督查的全覆盖。
“督查五制”
督查工作季报制、督查自查台账制、联络人员责任制、落实整改督办制、行政监管问责制等督查“五制”。
“督查三问”
督查“三问”:问责、问廉、问效
在建工程“六个一”
在建工程 “六个一”:一本台帐,一份承诺,一次教育活动,一个公示栏,一名监督员,一名联络员
纪检监察英模――王瑛、陈超英事
(网上摘录)
鞠躬尽瘁只为人民的大山女儿
王瑛事迹
王瑛出生于阿坝州小金县,1997年12月来南江工作。“我们是人民的纪检监察官,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就得真心为人民服务,零距离为人民服务。”这是王瑛经常对身边纪检监察干部说的一句话。为确保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王瑛倡导建起了专门的软环境建设投诉中心,定期开展面对面投诉活动,现场受理群众投诉,公开承诺办理时限,让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原纪委书记王瑛身患癌症,仍长期坚持在偏远山区纪检监察工作第一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用生命诠释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责任与美德。
南江县位于四川东北边缘,是著名革命老区,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里最初命名难江,困难的“难”就是取“江水难涉”之意。去世时年仅47岁的王瑛,在这个山区县一干就是十一年,把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
2003年3月24日,南江县公安局某干警在办案时玩忽职守,致人死亡。得知案情后,王瑛震怒了,在第一时间开的案情分析会上她说:就算有后台有背景也要一查到底!王瑛多年的工作搭档,南江县纪委副书记石奎回忆说,当时王瑛冲在第一线,和大家一起对案件展开周密调查:“王瑛书记和全体办案人员几天几夜没睡,吃住都在办公室,实在熬不住就靠在椅子上眯一会儿。”
调查越深入,阻力越大。王瑛的丈夫张勇是巴中市政法委的干部。复杂的案件让远在巴中的张勇都已经感受到空前的压力:“我当时打电话给他,就问:怎么样,有没有压力?她只回答了一句话,就是‘邪不压正’。”
在说情、谩骂、恐吓的包围中,王瑛带领南江的纪检工作人员奋力突击,把案件的真相一步步揭开。
常年超负荷的工作让王瑛时常感觉不适,但一直没时间到医院检查治疗,2006年7月下旬,她冒着酷暑组织指挥抗旱,几次晕倒在下乡途中。当同事强行把她送进医院检查后,震惊地得知,王瑛患了肺癌!而且是晚期!不治之症没有吓倒王瑛,她的工作热情更高了,希望能把最后的一点力量都献给她热爱的这片大山和这里的人民。
去年5月12号,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南江县也受到波及,成为全国重灾县。在地震发生第二天王瑛就提前结束化疗,返回南江,组织纪检干部参加抗震救灾。7月21号她接到举报,八庙乡有人在救灾物资上动手脚。让病魔折磨得筋疲力尽的王瑛立刻组织调查,23号就发布处理结果。受灾群众很快得到了补偿。
八庙乡的问题最终得到圆满解决,但谁都没想到,这竟成了王瑛纪检职业生涯的绝唱。繁重的抗震救灾工作让王瑛的病情突然加重,去年11月27日,王瑛去世,年仅47岁。
中市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在偏远山区纪检监察第一线坚守十一年,对于腐败分子,她坚持原则,毫不留情。对于困难群众,她满含柔情,时时牵挂。在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后两年时间,她一直没有放弃工作,最终倒在了她倾注生命热情的纪检监察工作岗位上,她用生命诠释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责任与美德。
四川省南江县是座山城,运输不便。于是许多农民来到城里,用背篓帮人运货谋生,人们形象地叫他们“背二哥”。廖庆和就是他们中的一员,白天背着背篓跟老乡一起走街串巷,晚上就露宿街头。
2004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廖庆和躺在路边的水泥地上睡觉。恍惚中觉得有人给他把掉在地上的被子掖了又掖。当他睁眼看去,一个瘦小柔弱的身影已经上了汽车。后来他听人说,给她盖被子的人叫王瑛,是县纪委书记。
1961年,王瑛出生在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的一个回族家庭。童年时家里生活困难,是党的好政策改变了她的命运。从考入西南民族学院的那天起,王瑛就牢牢记住父亲的那句话:“这辈子不要忘了共产党,没有党,就没有你的今天。”
当做了纪委书记,王瑛心中的信念,更坚定、明晰:是党的政策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现在我成为党的纪委书记,就要为党和人民好好工作。
南江县上两乡羊滩村地处大山深处,村民出行本就不便,一条河还把村子一分为二。羊滩村一社社长周伯君说,村里的承包田差不多都在河对岸,无论春夏秋冬,村民都只能淌水过河:“我们的承包田都在河的这边,所以收割粮食、种庄稼,肥料种子都要从河的这边运输过去,非常艰难,而且危险。有一年下大雨,村民过河去收割,差点被洪水卷走。”
苦于没有经费,桥一直没能建起来。有一天,王瑛到上两乡帮助贫困户。遇见一位村民正扛着一袋农家肥,在河里艰难涉水。王瑛赶忙下车,向前问明情况。雷厉风行的她,在现场跟大家就算清了修桥需要的经费和物资。第三天,她就带着相关部门的人员来到羊滩村。周伯君说,没想到事情能办得这么快:“她就说,基础开挖由村里负责,资金和材料由他负责,必须把桥建起来。给老百姓安全感。第三天她就带着林业局的工作人员来了,给我们现场协调了资金三万,四百米的铁绳,还给我们留下了电话,过程中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她。”
仅仅20多天,一座120米长的铁索桥就把羊滩村两岸连接在一起,大人孩子从此再不用淌水去务农和上学了。老百姓的心暖了,自发在桥头刻上“连心桥”三个醒目大字。他们说,有了王书记,我们跟党连得更紧了。
在王瑛看来,要让农民脱贫致富,送钱送粮远远不够,要想实现真正的富裕,就要帮助他们开拓事业。2005年,在外务工多年的燕山乡农民岳显丰回到家乡,承包了本村500多亩荒山草坡,建起了养牛场。事业刚起步的时候,因为缺乏资金,养牛场开始入不敷出。2006年春节前夕,就在他要打退堂鼓的时候,王瑛带着慰问品来到了山上:“我跟她说,牛不赚钱,打算明年再去陕西干活。她就跟我说,小打小闹抓不到钱,做大做强才能赚钱。她首先从县上派来了技术人员直到我,因为大雨牛棚倒塌的时候,她又帮我协调资金三万元。2008年四月份,王书记又帮我协调了33万元扶贫贴息贷款。现在我年存栏300头,纯收入达到了40万元。”
岳显丰没想到的是,就在33万元贷款到位不到7个月的时间,这位好书记好大姐就永远地离开了。现在,岳显丰已经是显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大王,他说:“王书记在我心中是我创业致富的引路人,我觉得心目中的党员就应该是她这样的。”
王瑛的遗物中有一张两万元的存折,她的同事每月都会取出500元,汇给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生黄霞。2007年夏天,黄霞第一次见到王瑛,当时王瑛正在八庙乡检查工作。
黄霞告诉记者:“07年我接到大学的通知书,可是我家条件不太好,所以没办法供我念大学。我本来打算不念了,出去打工。好在这时候遇到了王瑛阿姨,她让我别着急,一定要我迈进大学校门。没过几天,她叫我去她的办公室,见面之后,她掏出3000块钱给我,说早就给你准备好了,到了学校一定要认真学习。”
打那儿以后,王瑛每月都会给黄霞寄去500元生活费。病情恶化后,她把上级奖励给她的两万元奖金存进了银行,委托同事按时给黄霞寄生活费。
王瑛的工资并不宽裕,对于素不相识的困难群众,她也总是慷慨解囊。对于她最亲的人,王瑛却近乎苛刻。一次,王瑛出差,路过儿子所在的学校,问儿子有什么要求,懂事的儿子说只想买一双鞋,可王瑛只给了孩子100块钱。
王瑛的弟弟王勇一直在阿坝州工作,弟妹高学勤下岗在家,按理说,作为县纪委书记,在南江给弟妹安排个工作不成问题,但王勇每次提出要求,王瑛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绝。弟妹高学勤说,以前是无论如何想不通的:“一直没有给她说话,也没有通电话。嫂子经常对我说,我们是亲戚,下岗人员这么多,我把你安排了,别人怎么办?”
王瑛去世那天,看到追悼会现场无数干部、群众自发赶来悼念,王勇这才明白,姐姐这样做是对的。
王瑛对家人的“不近情理”,恰恰是因为她心里蕴藏着深厚的爱!她的丈夫张勇至今还记得妻子留下的那个笔记本:“王瑛去世的前几天,在办公室里歪歪斜斜的写下这么几个字,写的是给儿子给儿子,这个本本里面也就是说她当时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对儿子的爱,一个是对儿子的期望,希望他能好好的报效国家!”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南江县,王瑛是群众的好书记、好大姐。从病情确诊到去世的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王瑛每做一件事都投入了最大的热情,力求尽善尽美。这一切都源于她对这片土地、对生活爱的深沉。
追记“大姐书记”陈超英
(陈超英事迹)
2011年6月13日,中建五局土木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陈超英在慰问职工家属连夜返回长沙的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不幸殉职,年仅53岁。
6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在记者的采访中,每一位受访者在提到陈超英时,仍然语带悲切,眼含泪水,伤痛、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是怎样的一个人,身后竟然能影响这么多人、凝聚这么多人、感动这么多人?
好书记:永不停歇见精神
“人只要有一种精神的话,就会不知疲倦,永不停歇。”这是陈超英生前说过的一句话。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天。
土木公司财务部经理莫松虎是那次交通事故中唯一的幸存者。回忆起事故当晚的情形,他语带哽咽:“陈姐一路上打了四五十个电话,几乎没停过。”这些电话有提醒公司老总去拜见业主的,有询问员工工作进展的。
这一天,对陈超英而言,只是许许多多忙碌日子中普通的一天。上午,她赶到省总工会办理“全国模范和谐劳动关系企业”的审批手续。中午,她没赶上食堂开饭,从一个同事的碗里匀出一坨米饭,凑合着对付了一顿。下午,她匆匆赶往衡阳乡下,去慰问一个母亲去世的职工。
没想到的是,晚上,从衡阳返回时,滂沱的大雨却拦住了她匆忙的脚步……
总是这么奔忙着,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35年的工作生涯中,她天天如此。
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有这么一项统计:在过去8年中,陈超英每年有一半时间在出差。2010年,她出差185天。
好主席:春风化雨尽关爱
在陈超英走后的第二天,土木公司市政环保分公司党总支书记孙锴第一次走进了她的家。眼前的一切让他惊呆了:这个家在一幢3楼的老房子里,楼道昏暗,室内面积才80平方米,“家具陈设非常简陋”。
孙锴难忘陈超英的恩情。8年前,他还只是公司项目工地上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线员工。
当时任土木公司工会副主席的陈超英前来工地慰问职工时,他鼓足勇气悄悄告诉她自己面临的生活困境:结婚5年、小孩3岁,全家仍住在工地上的简易房里。
“你怎么不早说啊?!”陈超英语带责备,眼里却满是心疼和关切。没过几天,孙锴就被通知分到一套20平方米的房子。安顿了家庭,孙锴努力工作,报答陈姐的悉心关怀。如今,他已从一名施工员成长为分公司党群工作负责人。
点点滴滴意,丝丝缕缕情。陈超英说:“工会就是要当职工的娘家人。”为职工,她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组织劳动竞赛、技能比武、指导现场安全生产。哪儿有职工在,哪儿就有她的身影;哪儿的工期紧,环境苦,哪儿就有她细致的关怀。
好大姐:大爱无言是情怀
在陈超英办公室的抽屉里,躺着18张特殊的借条。
“今借到陈主席2000元”“今收到公司上大学经费3500元”……陈超英走后,工会干事欧丽华查遍历年账本,告诉记者:“这些钱都是陈姐自掏腰包的。”
“没有陈大姐的鼓励,我根本没有勇气活下来,可是现在我和孩子都还来不及报恩啊!”职工遗孀湛冬桃看着这些永远也“还不了”的借条,已是泣不成声。
从2003年3月到2008年1月,只靠着一月两三百元工伤抚恤金生活的湛冬桃先后写了6张字据,从陈超英手里“借”走17010元。她的低保,是陈超英为她奔走申请的。她医治胃病的手术,是陈超英垫钱做的。她女儿的学费,也是陈超英凑的。
有人估算,这些年来,陈超英前前后后资助过别人20多万元。和陈超英一起工作的工会同事说,陈超英资助别人,没打条子的比打了条子的要多得多。(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陈炜伟 樊曦)
“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陈超英同志先进事迹
陈超英1958年4月出生,1976年参加工作。1980年11月进入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2011年6月13日,陈超英在慰问职工家属返程途中发生车祸,不幸因公殉职,时年53岁。陈超英参加工作35年来,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忘我的敬业精神,深入细致地做好承担的各项工作。
陈超英同志的先进事迹,充分展现了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品格和崇高风范,树立和维护了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不愧为党的忠诚卫士和群众的贴心人。
中央纪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监察部决定,追授陈超英同志“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