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第二管理处欢迎您!今天是:
群众路线教育辅导学习材料

发布人:xieyu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13-08-01 00:00 打印

转发到:

始终敬畏人民  坚决制约权力
――用群众观点来审视中国历史
谢羽
   “知惧戒,国之福也。”统治阶级、特别是高层领导心存畏惧,居安思危,那就是人民的福分,国家的福分。圣人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明代大儒方孝儒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从宇宙万物来看,没有哪一种事物和力量能够无限膨胀而不受节制。统治阶级特别是执政者、当权者位高权重,掌握资源、管理社会,特别要树立敬畏心理,谨慎用权,节制欲望。
   人民群众处于社会的底层,单个成员力量弱小,平平常常,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但他们数量广大,最具有变革的愿望。他们凝聚起来,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涓滴之水成为汪洋大海,足以改天换地、排山倒海。毫无疑问,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历史上那些开国之君,亲身体会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从而理性地约束统治阶级,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也就出现了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治世景象。比如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早在2000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就断言“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把人民群众和统治阶级的关系比作水和船的关系,并且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对此认识深刻,他认为“残民以呈,犹割股以充肌,虽腹胞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意思是说:如果靠掠夺老百姓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就象割大腿上的肉来饱肚子,虽然肚子饱了,但命也丢了;虽然统治阶级富了,但国家却灭亡了。宋太宗总结前蜀、后蜀灭亡的教训写了“戒石铭”来告诫官员:“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明太祖亲手撰写了一副自省的对联:“一丝一粒,朕之名节,稍宽一寸,民得益不止一寸;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多取一分,国受损不止一分。”由此可见,凡是圣明君王在"敬畏人民、制约权力"这个问题上都是有清醒的认识而且有自觉的行动。
   但遗憾的是,从中国历史来看,历朝历代统治阶级都是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最终也是在这个问题上毁了江山社稷。一旦他们取得了统治地位成为统治阶级后,手握大权,养尊处优,随着时间的推移,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渐渐地就轻视人民,愚弄人民,践踏人民,甚至残害人民,最终走到人民的对立面,最终被人民推翻。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整体在思想上对人民力量缺乏清醒的认识,在制度上无法约束权力的恶性膨胀,在管理上缺乏调和阶级矛盾的能力,结果表现为整个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对立。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草菅人命,普通民众水深火热、走投无路。当然“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尽管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君王和杰出人物,有三皇五帝之圣,有秦皇汉武之威,有唐宗宋祖之明,还有成吉思汉、康熙大帝之雄,也有孔孟朱王之教,有管仲诸葛之贤、房谋杜断之能,更有孙武吴起韩信李靖岳飞徐达之谋,而且有包拯狄公海瑞况钟之清,但是从整体而言,统治阶级都是实行家天下,把天下当家产,视人民如草芥,把权力当家具。过去统治阶级管理人民群众叫做“牧养小民”,就象畜养牲畜,驱之则来,挥之则去,可以随意买卖,任意处置。 没有形成敬畏人民、制约权力、调和阶级矛盾的自觉性,更没有形成一种良性制度。即使个别有识之士有所警觉,但也是曲高和寡、孤掌难鸣,无法改变整体趋势,只能随波逐流,不能砥柱中流,更不能扭转乾坤。所以那些太平盛世景象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就犹如电光石火、昙花一现,既不可长久,也难以复制。社会矛盾日积月累,灭亡在所难免。最悲惨和最关键的是,这种兴亡更替并不是温和地发生,而是伴随着刀光剑影、血腥屠杀和千里白骨、万顷废墟,都是以人民生命的巨大摧残、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人类文明的巨大毁灭为代价。这不是哪个阶级先进不先进、也不是哪个君王英明不英明的问题,而是一个统治阶级整体和制度的问题。到王朝末年,中兴之主和有识之士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为时已晚,回天无力。整个社会已是积重难返,风雨飘摇。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来看,封建社会始终没有孕育出“民主、法制、社会保障”这三样人类社会最宝贵的东西。缺了这三样东西,就不能避免权力的恶性膨胀,就不能广泛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就不能保证人民群众有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当然更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所以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始终都没有走出兴亡更替的历史怪圈。无论从什么角度讲,都是人类历史的悲剧。用通俗的话来说,并不是人民要推翻统治阶级,而是统治阶级“不能敬畏人民、不能制约权力、不能保证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从而自绝于人民。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说得非常直白:“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可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可递三世而至万世为君,谁可得族灭者?”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照镜子的关键是要“正衣冠”,而不仅仅是“知容貌”。当今时代,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四大考验”,防范“四大危险”。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且不说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仅仅从客观条件而言,历史在前进,人民群众在前进。民智的开启,互联网的运用,社会实践的丰富,各种利益的博弈,让执政者、当权者随时处于一种被聚焦、被审视的地位。生存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外部力量的影响,让人民群众更有条件、更有愿望去追求除生存以外的权利。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强烈。执政者、当权者一定要树立一种敬畏心理,要敬畏人民、敬畏法律、敬畏权力、敬畏组织,顺应自然、顺应民意、顺应规律,审视自我、制约权力、节制欲望。
   执政者、当权者首先要敬畏人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众生平等,物物制衡。从人性的角度而言,己之所欲,也是人之所欲;己之所恶,也是人之所恶。执政者、当权者任何时候都不要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唯我独尊、唯利是图。那些没有经历过社会变革、对历史没有清醒认识的官员,是很难充分认识人民群众“改天换地、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正如不登泰山,不知山高;不涉大海,不知海深。不知天高海深的人,在欲望的恶性膨胀下,就容易产生“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唯我独大、唯我是从”的心理,最终南辕北辙、遗笑天下。执政者、当权者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仍然以救世主自居,以权力和武力自恃,仍然以旧思维、旧办法去统治人民群众,甚至去愚弄人民群众、残害人民群众,最终会惹火烧身,自取灭亡。
    执政者、当权者其次要敬畏权力,坚决制约权力,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是一柄双刃剑。它带来强制力量,带来鲜花和荣誉,也带来诱惑和陷阱,更容易带来欲望的恶性膨胀。官大险也大,权大责就大。执政者和当权者要正确认识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权力的本质特征是公共性、服务性。有权必有责,用权必然受监督。执政者、当权者要树立权力就是服务的观念,通过实绩来体现领导价值,体现自身价值;要坚决制约权力,要为人民用好权、慎用权,绝不能以权谋私、损公肥私;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排非分之念。多想想上台为什么、群众盼什么、在位干什么、下台留什么;克服私权心理、当官发财心理、侥幸心理;坚决摒弃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如果执政者、当权者没有制约权力的理性思维,如果社会没有制约权力的有效制度,那么权力必须膨胀欲望,权力就会成为洪水猛兽,最终导致执政者、当权者自我毁灭甚至为害人民群众。稍加思考就会明白,如果统治阶级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导致民怨沸腾、民不聊生;如果领导干部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什么钱都敢要、什么酒都敢喝、什么场合都敢去,那就离灭亡不远了。
   从近期发生的高官腐败案件来看,近乎天文数字的涉案金额,不可想象的违法情节,说明这些官员简直是肆无忌惮、没有底线,把公权当私器,把法律当儿戏,把组织当摆设,把人民群众当傻子。结果自作自受,自取其辱,轻则身败名裂,重则自取灭亡。从根本上讲,客观上是社会和制度不能有效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主观上是这些执政者、当权者轻视人民、践踏法律,没有树立畏惧心理,不能节制欲望。这些不胜枚举的“前腐后继”的事例表明,要让“敬畏人民、制约权力”的观念深入人心还是一个艰难过程;同时也表明,等到用冰冷冷、血淋淋的事实让这些执政者、当权者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权力的无情”时,悔之晚矣,而且已经给国家和人民以及社会带来了不利后果。
   兴亡更替,前车之鉴;哀之鉴之,与时俱进。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不断进步。但是兴亡更替之理,古今如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越是身居高位,越要倾心向下。巩固基础,才能避免倾覆。根深而叶茂,源深而流远。执政者、当权者任何时候都要心存敬畏,居安思危;任何时候都要敬畏人民、制约权力。否则,就难以长久。
               
                      二〇一三年七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