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二处>>党群信息>>党建动态
一路向西 一生无悔
2018年“七一”会驻村工作汇报――李坤洲
尊敬的各位领导,党员同志们:
受组织选派,我于去年10月接替省水保局到德格开展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工作,单位的同志们十分关心关注,按照会务安排,今天在这里向各位同志们汇报驻村帮扶工作,我汇报的题目是《一路向西,一生无悔》。
一、基本情况
(一)德格县
德格,又名“得给”,藏语译为善地。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东与甘孜县毗邻,南与白玉县相接,西与西藏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石渠县接壤,地处金沙、雅砻江上游 。县境总面积11025.24平方千米,川藏公路国道317线贯穿县城及部分区乡,雀儿山山口海拔5050千米,有“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险”之称。县城距州府康定588千米,距省会成都954千米。截至2011年,全县户籍人口83495人。政府驻地更庆镇。2010年底,德格县国内生产总值约230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仅400多万元,全县人均年收入仅1400余元,且两极分化现象明显,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较大。
德格县辖25个乡,1个镇,171个行政村。
(二)龚垭乡
龚垭以柳树成林得名,藏语译为柳树。位于德格县城西南,色曲河下游两岸,乡政府驻地龚垭村。距县城12公里。全乡辖龚垭、普西、更达、格苏、折学、血呷、洞庄、康公、雨拖、秧达、来格11个行政村。全乡幅员面积259.69平方公里,属半农半牧乡。境内大部分为山区,平均海拔为3195米。2013年末,全乡总户数1130户,总人口4013人。
(三)血呷村
龚垭乡血呷村位于德格县西南方向,距县城约25km,距乡政府约13公里,幅员面积31.12km²。血呷村属亚热带气候带,受青藏高原复杂的地形及西风气流和西南季风气流的影响,高原季风气候十分显著。总的气候特征为春秋相连,冬长无夏,日照充足;干、雨季节分明,夏季雨量集中,易引发山洪地质灾害,干季降雨稀少,温差大,大风明显。辖区内温差大,天气变幻快,干旱、冰雹、雪灾等灾害性的天气常年发生。
由于血呷村海拔高、交通、水利、农业等基础设施薄弱等,2015年血呷村贫困发生率96.43%,是省定贫困村,是德格县扶贫村中的重点扶贫村,也是四川省水利厅精准扶贫帮扶村之一。
血呷村辖血呷、卡登2个小组,村民均为藏族,共93户389人,其中党员6名,在校生46人(其中精准扶贫困户在校生27名,学前教育期7名,小学12名,初中5名,高中1名,大中专2名,有1名已就业),孤儿1人,低保89人,僧人 18人。耕地面积286亩,退耕环林388亩。精准扶贫户数:26户98人(其中血呷组18户、卡登组8户,低保贫困户14户,一般贫困户7户,低保户4户,五保户1户)。
血呷村幅员面积较广,村民均居住在三座高山上,平均海拔3600~4200m,经济以农业、牧业为主,农作物以青稞、土豆为主。人均年纯收入2376元,收入主要来源依靠政府各项藏区惠民补贴。
-
精准扶贫之前的血呷
⑴基础设施情况
水利设施方面:2015年安全饮水项目已基本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但排水设施未建;无其他水利设施。
交通设施方面:上山进村的道路均为当地村民自建的土路,开车可从317国道开到村民活动室,村民入户只能步行。
通讯能源设施方面:全村未通互联网,手机通讯仅移动有信号但无网络信号;电力基本接通入户。
文卫教设施方面:村上有一处村民活动室,及村委会所在地,仅有桌子和椅子,较简陋,供村上开会和办公用;没有村卫生院和相关的医疗设施;没有学校、村级图书馆等教育设施
⑵人居环境情况
村民居住较分散,有2个较集中的聚居点,分别位于血呷、卡登两个小组。由于村民较贫困,部分家庭缺乏劳动力,部分房屋年久失修,危房、旧房较多。全村无垃圾池、垃圾桶、公共厕所和公共照明设施。
⑶农牧业情况
血呷村地处高山上,海拔较高且常年下雪、刮大风,村民每年只能种植一季青稞和土豆。德格近年来野猪出没频繁,对农作物破坏极大,村民种地积极性降低,血呷村庄稼收成逐年降低。受宗教的影响和村民近年来生活方式的改变,放养牦牛的村民越来越少。
⑷教育情况
血呷村辖区内没有学校,幼儿园和小学入读龚垭乡乡小,初中和高中入读县城中学。藏区教育政策为适龄学童免费入学,从幼儿园到初中,学生的学费、书本费、住宿费、伙食费、杂费等一切费用由国家承担。村里的部分小孩到了读书年龄被家人送入寺庙当喇嘛。
由于血呷村处于高山上,离乡小较远,且缺乏交通工具,适龄幼儿园的儿童均未入读幼儿园,适龄小学的儿童大部分住读乡小。
2、帮扶成效
自2015年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在水利厅的领导下,省水保局及人二处的帮扶下,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贫困村“一低五有”的退出标准,即贫困发生率低于3%;有集体经济;有硬化道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通信网络。2017年该村贫困发生率7.46%,比2015年下降16.96个百分点,再经一年的奋战,有信心将贫困率降至3%以内,达到退出标准;成立了合作社,集体经济收入已超出人均3元的退出标准;4.5米宽的通村主干道已完成路面硬化,血呷组2米宽的硬化路面已修建入户;卫生室、文化室选址已2017年完成,今年动工建设;移动信号已全覆盖。
按照贫困户“一超六有”的退出标准,即“一超”指家庭人均收入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3300元,“六有”指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安全饮水有保障;有生活用电;有网络广播。2017年贫困户人均收入3180元,比2017年3300元的退出标准有120元的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100%,新农合参保率100%;农房“五造”勘察工作2017年完成,今年动工建设;脱贫户人力取水往返不超过20分钟,取水量均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生活用电在能满足照明的情况下,能保障基本家用电器用电需求;76%的贫困户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
二、2018年帮扶工作思路
2018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年,人民渠二处的帮扶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水利厅脱贫攻坚和支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水利扶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等工作要求,在带队领导的指导下,按照贫困村、贫困户退出验收标准“查漏补缺”。为甩掉“贫困”帽子而努力奋斗。
一是继续开展水土保持项目。2017年人二处协调省水保局对血呷村下达水保项目一个,投资400万元。目前州水务局已批复进入财评程序,计划5月挂网6月开工建设。该项目坡改梯新增耕地150亩,蓄水池5口,引水管道5千米,完善封禁围栏,耕地生产道路建设,将血呷村可利用耕地增至350亩。
二是继续壮大村级集体产业。在血呷组半山开阔处新建一处占地近20亩的蔬菜大棚基地,该大棚完善了供排水系统,生产道路及生产用房,建成后将有力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并起到带动示范作用。该项目将与水保项目同时开工建设。
三是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成22户无房新建,20户危房改建,42户风貌改造农房“五造”工作;二是村级卫生室、文化室建设工作;三是针对村主干道“山高路陡弯急”的特点计划与交通局对接,争取一个安全护栏项目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
四是继续巩固扶贫成效。一是作好教育帮扶。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给在校的学生发放帮扶金鼓励学生能安心学业;二是作好惠民农机具帮扶。该村因病、残丧失劳力至贫的困难户较多,计划购置农机具,其目的一是提高机械化耕作化水平;二是弥补劳动力缺失状况;三是提高农户生产脱贫的自信心。三是作好产业帮扶。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的优势,将仅有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转变成持续增长的经济收入。购置一批土豆种子,地膜,化肥等生产资源,利用水保项目改造出的有效耕地,形成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四是作好基础设施帮扶。为避免野生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提高农户生产信心,对已遭野生动物破坏的封禁围栏进行维修加固处。
五是继续提升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按照人二处供水科技支部2018年工作计划,与帮扶村支部结队共建,建牢堡垒,树立旗帜,共建一支农牧民自觉拥护的好支部,全力打造户脱贫、村退出的脱贫攻坚“主阵地”。
三、驻村工作的体会
(一)驻村干部要有坚定的政治意识,勇于奉献的精神和担当
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作为普通党员的我,能参与并见证这奋斗目标,我倍感骄傲的同时,也更能体会在深藏区工作更加需要奉献和担当的精神。
(二)找准切入点,把握融入点,一切从“零”开始
由事业单位干部到驻村干部的转变,首先就得明确自身定位,放下身份,放下职位,端正心态,发自内心的告诉自己就是一名驻村干部,不能做表面的态度。当好小学生虚心向周边的同志群众请教,尽快熟悉乡情,村情,掌握村、乡人际关系,尽快融入人际环境。为了了解村情民意,驻村后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进行了入户调查,在此基础上及时与乡党委,县水务局联系,规划了血呷村水土保持项目,并对该项目管理,施工组织等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得到了乡,局的认可。
(三)带着情感去工作,做“亲人”不做“外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农村工作,藏区农村工作相比较之前的工作更复杂,也更琐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户五造、草补林补、医疗保险、降辍保学等等,可以这样说涉及到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通过串门走访,拉家常,做农活,才能全面真实的了解群众所想,群众成盼,解群众所急,你会感受到他们笑容有多真诚,笑容的暖度有多高。卡登组的查朱老阿妈,唯一的亲人他儿子在八邦寺当喇嘛,一年在家的时间非常少,每次她看见我们进村都会远远的来迎接你。还记得王书记带领工作组到村调研那天,鹅毛般的雪花漫天飞舞,当工作组准备上车离开时,回望查朱家,却看见老阿妈站在风雪中向我们挥手,瞬间,不知道是雪花还是泪水模糊了大家的视线。
报道后的第一天,我就同包村双语干部进村调查,克服了高原缺氧以及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克服了没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做到“吃苦不叫苦,缺氧不缺精神”,思想上不掉队,行为要跟上,你们能走我能走,你们能做我能做,你们能饿我能饿,用扎实的工作作风羸得干部群众的认可。
(四)依靠组织,多方联系,便于开展工作的同时树立驻村信心
自驻村工作开始,时刻感受到各级组织在生活工作上的关心和关爱。供水、办公室按时了解工作生活工作开展情况及困难,工程,设计院随时提供技术援助,人事科及时落实待遇,党办随时协同报送相关资料,每次回单位汇报工作,遇见其它科室及站上的同志都是嘘寒问暖,单位领导也时常询问工作情况,听取汇报,解决实际困难。作为二处选派的驻村干部,也得到了县委何书记、李常委,建县等领导的关爱,每次汇报后常说“坤洲,工作生活有困难一定要给我说”。在这里我谢谢大家!我相信组织是我坚强的后盾,这是我驻村工作的信心之源。
(五)深藏区工作需要一点阿Q精神
藏区是一块神秘的土地。去旅游过的人感受到了景致美丽得让人震撼,辽阔的草原让人胸怀宽广,气势磅礴的大山让人产生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宁静的湖水让人心平气静,蔚蓝的天空,立体般的白云仿佛让你置身世外桃园,纯洁的白雪让你身处童话世界;然而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走得有多么艰辛,看着近走着哭,曾有人计算过海拔3000米坐着相当于平原负重15KG;冬季冷的有多么刺骨;灿烂的阳光有多么的毒辣,一天或两天裸露的皮肤脱皮;吃的饭夹生,炒的菜生清油味;十天半个月不洗澡,变成臭男人;随时防备包虫病的侵害;当夜深人静看见满天的繁星,你对年迈父母的牵挂,对妻儿的思念,对孩子小升初择校的彷徨,对朋友同志的想念,会瞬间涌上你的心头,突然你感觉到“寂寞,空虚、冷”,这都不是重点,可以克服。我国援藏政策这么多年,藏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然有小部分的人让为我们援藏的干部就是渡金的,呆上个一二年,回去升职加薪。对待这样的思想最有力的回击就是干自己的事,让他去想吧!
藏区工作就相当于免费体检,没高反说明身体不错!相当于免费旅游去欣赏祖国的美丽风光!其实恶劣的环境背后必定是美丽的景致,困难的背后必定是方法。任何事物都相辅相成,具有两面性,换个角度看事物就会得到另外一个天地,一点阿Q精神也卸下诸多压力,轻装上阵。
(六)深藏区工作的无奈
受语言环境,交通状况的制约,不能及时有效的开展工作,导致成“心有余而力不足”尴尬境地。
结束语
曾有位援藏干部说“一经援藏,缘定一生”,虽然有艰辛的付出,但磨砺的融入让你终身无悔。对我来说,强壮的是体格,净化的是心灵。失去的是体重,获得的是精神!
2018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