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第二管理处欢迎您!今天是:
转发冷厅长在厅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人:liaoyw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13-01-16 00:00 打印

转发到:

   

 

在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讲话

 

2012126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不久前胜利闭幕。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在今天厅党组中心组召开学习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把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扎扎实实做好各项水利工作,努力开创四川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这次学习会议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省直机关工委专门派宣传部长宋星呜到会指导,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党校教授郭伟应邀为我们作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辅导报告。下面,我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和水利工作实际,讲几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团结奋进的大会,对凝聚党心军心民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向党内外、国内外鲜明昭示,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大会批准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十八大翻开了党和国家发展历程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实质,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一)党的十八大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和十年奋斗历程及其辉煌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沉着应对、科学决策,经受各种挑战和考验、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化解各种矛盾和危机,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十年的伟大实践,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这些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

  (二)党的十八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十八大的历史性贡献。报告对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个必须”的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推动水利科学发展上取得更大成效。

 (三)党的十八大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系统论述了我们党9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和成功实践,精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些新阐述新概括,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只要我们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目标。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目标基础上,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五个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其中提出了“两个翻一番”的新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些新的目标任务,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社会管理体制、生态文明制度等重要领域的改革任务,强调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些改革措施,必将破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五)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调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强调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用“三个倡导”、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概括;强调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六)党的十八大系统部署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八个方面对加强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七)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党的十八大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把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取得的重大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体现在党章中,实现了党章又一次与时俱进。修改后的党章,使党的建设的主线、总体布局、总体目标更加完善,表明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必将在推进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中更好发挥根本性规范和指导作用。水利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党章同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八)党的十八大实现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又一次新老交替。党的十八大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一批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同志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领导机构,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选举结果体现了全党意志,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意愿,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为我们党担当历史使命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我们坚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定能够继往开来,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实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各项重大任务上来,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水利工作,为完成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重新审视四川水情,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新形势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依循十八大明确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工作部署,清醒认识和深入分析现阶段四川水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准确把握新机遇新挑战。

四川位于我国西南部,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地,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229条。全省水资源总量2616亿立方米,列全国第2位(仅次于西藏440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900立方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00立方米),但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四川水利历史悠久,历代治蜀者皆以治水为重。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建成水利工程64万处,其中水库6754座(大型7座,中型109座,小型6638座,不含以发电为主要任务的水库),形成蓄引提水能力274亿立方米(其中水库总库容113亿立方米);有效灌溉农田3900万亩;累计解决了农村522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含饮水困难)问题;建成堤防4603公里,保护905万亩耕地和1613万人防洪安全。地方电力装机容量1224万千瓦,年发电量490亿千瓦时。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万平方公里,水产品年产量112万吨,总产值253亿元。

尽管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把四川水利放在全省发展的大局中考虑,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突出问题。

一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影响发展。四川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在时间方面,汛期510月的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绝大部分以洪水形式流失,而枯水期水量严重不足。在地域方面,人口和耕地最集中、工农业产值占全省85%的盆地腹部区,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22%。全省有8个市(成都、自贡、德阳、遂宁、内江、南充、广安、资阳)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立方米(国际公认的缺水指标),属缺水区;还有1207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十年九旱、洪水频发、旱洪交错,是我省的基本水情。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日趋严重的旱洪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损失。

二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制约发展。四川水利发展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防洪保障设施薄弱,渠江、沱江缺乏防洪控制性水库;“六江一干”(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砻江、长江上游干流)等主要江河堤防工程建设滞后,量大面广的中小河流和山洪沟急需治理,还有1893座规划内病险水库需要整治。供水保障矛盾突出,水利蓄引提水能力只占水资源总量的10.5%,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全国水库蓄水能力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为25%)。其中,骨干水源工程缺乏,仅有大中型水库116座,蓄水能力(74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8%,只有全国平均水平(23%)的1/8。全省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44%30%(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49%35%),大部分耕地靠天吃饭。我省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43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0.67亩)的2/3

三是水生态安全形势严峻不利发展。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5.65万平方公里(不含冻融侵蚀面积6.47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2%;农村面源污染加剧,江河湖库污染严重,城市附近水污染尤为突出。

四是体制机制性障碍限制发展。城乡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的体制尚未真正建立,水资源管理职能城乡分割、部门分割的状况仍然存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尚不完善,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有重点、有计划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是未来一个时期我省水利工作的主要任务。

尽管形势不容乐观,困难不容低估,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经过近五年的加快发展,四川水利具备了提速跃升的基础。一是政策基础。2008年,省政府以一号文件出台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2011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2008年和2011年,省政府与水利部两次签署合作备忘录,实现了中央部署与四川实际的有效对接。出台了水利建设基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等真金白银的政策。在这些政策支持下,近五年水利投入累计982亿元,相当于建国59年(19492007年)水利投资的2倍。二是规划基础。省政府出台了《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纲要》,我们编制实施了汶川地震水利灾后重建规划、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成都经济区水资源配置战略规划、渠江流域防洪规划等60余项重要规划。每一项规划都引领了一个方面的重要工作,描绘了全省水利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宏伟蓝图。三是项目基础。五年来,我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不断加快水利前期工作,基础工作扎实,项目要件完备,一大批骨干水源程开工建设,一大批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基本成熟。目前,我省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51处,已通过水利部审查的大中型水利储备项目总投资达300多亿元,做好了承接国家投入的准备,四川水利加快发展具备了项目基础。四是体制机制基础。各级政府作为水利发展的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和实施主体进一步明确。四川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09年底所有市县都成立了水务局。小农水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初见成效,小农水重点县“民办公助”建设经验由水利部向全国推广。强化水资源管理,编制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管理办法》。水利发展中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正在逐步消除。五是组织人才基础。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加快发展等的重大考验中,四川水利人经受洗礼,得到锻炼,意志更加坚定,队伍更加成熟。

我们要准确把握当前水利改革发展的形势,直面挑战,迎接机遇,发挥优势,弥补欠账,把水利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三、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再创四川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报告多处涉及水利工作,并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更高要求。在水利宏观布局方面,提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明确提出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强调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强调要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在水利改革创新方面,强调要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新时期治水方略,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拓展了水利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与贯彻落实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四川水利实际结合起来,真抓实干做好各项工作。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划未来水利发展新目标。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水利改革发展实践和治水兴水全过程,着力搞好顶层设计,加快建设一批既解决当前急需又关系长远发展的水利项目,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下一个五年,力争完成投资规模1300亿元,2015年完成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新增1000万亩有效灌面建设任务,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60亿立方米,到2020年,再新增1000万亩有效灌面。建成亭子口水利枢纽、毗河供水一期、北川开茂水库等60处大中型水利项目,新开工红鱼洞水库、向家坝灌区一期、长宁东山水库等60处大中型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初步实现水资源综合调配、防洪减灾更加有效的水利工程体系。

(二)坚持以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取得民生水利发展新成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到2015年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保障率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试点,建成一批实现“全域灌溉”的县(市、区)和水利现代化灌区示范片。完成县级以上城市、近年来受灾严重的乡镇堤防工程建设,对长江上游干流、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砻江、南广河、白河、黑河及3000平方公里以上主要支流,建设堤防400公里,综合治理中小河流河长2000公里;提高主要江河和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防洪能力,完成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县级以上城市基本达到防洪标准。基本完成现有29座大中型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新增地电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水产品年产量达到130万吨。

(三)坚持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中心,推进水利基础建设新跨越。围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从根本上解决平原与丘陵、老旱区与洪灾多发区、城市与农村所面临的水问题。抓紧编制并实施《成都经济区水资源配置规划》,“西水东调,北水南补”,从根本上满足成都经济区及天府新区长远发展的水资源需求。在抓好重点区域的同时,分类兼顾丘陵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水库淹没区等特殊区域,深入开展藏区水利、彝家新寨、富民安康、连片扶贫等一系列水利建设,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优化水利区域发展布局。

(四)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推动水资源管理新进展。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我们将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和切入点,全面确立“三条红线”(用水总量红线、用水效率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实行“四项制度”(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抓紧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和调度方案,着力强化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用水定额管理、水资源有偿使用、水功能区管理等关键举措,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抓好首批30个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县项目。加快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公里。大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生态修复,农村水系和河塘清淤整治,给子孙后代留下山青水秀、江河安澜的美好家园。

(五)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新突破。把深化改革作为不竭动力,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利规划体系、法治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和创新水利社会管理,全面推进依法治水和科技兴水。进一步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机制、水价形成机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水生态补偿制度,全面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六)坚持以能力建设为主线,再创行业发展和队伍建设新成果。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四川全面小康的工作目标和要求上来,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找准水利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加强行业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水利行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让省委放心的水利干部队伍。

 

同志们,水利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水利工作涉及国计民生多环节、多领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省委把这副重担交给我们一班人,我们一定要不负重托,履行好职责。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满怀对全省人民的深厚感情,满怀对水利工作的饱满激情,昂扬锐气、求实进取,在新起点上奋力推进四川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