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二处>>党群信息>>党建动态
在厅党组中心学习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冷 刚
2010年11月26日
同志们: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刚刚闭幕,“十二五”即将全面展开的时候,厅党组召集大家举行中心组学习会议,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紧密联系四川水利实际,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核心目标,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奋力推进四川水利加快发展,确保“十一五”和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确保“十二五”工作全面顺利展开。
今天参加学习会的是厅直单位和机关处室的领导干部,是四川水利建设发展的骨干和中坚力量。这两天听取了大家的发言,总的来讲,各单位各部门贯彻落实厅党组的部署坚决有力,“十一五” 各项工作整体推进,特别是近三年,大家付出了巨大努力,共克时艰,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对“十二五”特别是明年的工作有目标、有办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下面,我结合传达全会精神,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贯彻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大会确立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绘就宏伟蓝图,为亿万人民共同奋斗指明前进方向。全会的召开对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省委九届八次全会于11月16-17日在成都召开。
(一)学习全会精神,必须做到“三个明确”
一是明确了中央“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主题、主线和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主题,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工作主线,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关键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目标任务,就是围绕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居民收入、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五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和十个方面的主要任务,这是整个“十二五”期间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二是明确省委关于全省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着力重点。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三是明确四川水利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主题和目标任务。十七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中央《建议》对“十二五”时期水利发展与改革做出重要安排和部署,明确指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省委《建议》把水利摆在“十二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的重要位置,要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力争“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主要江河防洪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优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努力满足城乡生活和经济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
(二)领会全会精神,必须做到“四个深刻认识”
一是要深刻认识“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具有驾驭发展全局、应对复杂局面、领导科学发展的卓越能力和高超水平,这是我们立足新起点,夺取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是要深刻认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更加奋发努力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是要深刻认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四是要深刻认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要切实把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切实把握“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切实把握“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切实把握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对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要求。
(三)贯彻全会精神,要做到“三个统一”
一是要统一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全省水利系统上下要认真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正确把握关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我省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总体判断,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正确把握“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及重点措施,深刻理解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新要求,全面贯彻“五个坚持”方针;正确把握“十二五”发展十大任务,深刻领会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等新部署,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促进发展和群众工作的本领,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二是要统一行动,切实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通过召开中心组学习会、党员学习会、干部职工读书会等形式和途径,层层传达贯彻,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深入学习解读全会精神;机关党委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全会精神宣传活动,掀起水利系统干部群众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三是要统一部署,科学谋划四川水利“十二五”发展规划。按照中央《建议》和省委的部署和要求,在总结我省水利“十一五”发展成就、经验的基础上,对“十二五”规划进行科学研究论证,切实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四川实际的发展规划。具体工作中,要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改革创新等内容和要求,使我省水利“十二五”规划既体现上级要求,又符合四川实际,真正成为今后五年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未来蓝图已经绘就,前进方向已经明确,现在的关键就是担起重任,清醒而坚定地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向前。
二、传承弘扬李冰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为什么要特别谈谈李冰精神?是因为李冰精神的核心就是科学的精神、人本的精神,与中央、省委全会“坚持科学发展”主题是一致的,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是因为李冰是治水先圣,在“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征程中,在“十二五”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四川水利人要以李冰精神自励,为民造福,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坚持科学发展,传承和弘扬李冰精神,首先要理解李冰精神。对李冰精神的实质,我个人有六点理解:
第一点,道法自然的科学态度。李冰设计和修建的都江堰,采用了无坝引水的独特思路,充分利用河道的自然走向和地形,以几乎完美地体现河道动力学原理的方式建成了都江堰工程体系。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引水口结构奇巧,布局合理,使枯水不缺,洪水不淹,泥沙少淤,水旱从人,两千多年来持续浇灌滋养着成都平原。 都江堰,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史上最完美、最科学、最先进、独一无二的无坝引水式引水枢纽,也是全世界唯一的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的奇观。开发西部,发展水利,必须要充分学习李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然后道法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态度。
第二点,开拓创业的远大抱负。李冰为秦灭蜀后蜀郡的第二任太守。当时蜀郡亟须发展经济,使社会稳定;亟须增加物资,支持中央政权的统一战争。治水,减少洪涝灾害发展农业是当务之急;治水,疏浚各处河道,方便交通,便利运输是面临的要务。李冰成功治水,不仅缔造出物阜民丰、文化昌明的天府之国,而且秦王朝利用巴蜀的强兵、财帛和水路通楚之便,消灭了楚国,而后消灭了齐国,统一了中国。所以,李冰治水,不仅富民兴蜀,奠定了川西水利的基本格局,而且为秦朝完成统一大业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物质条件。发展水利事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正需要有这样的干事创业的远大抱负。
第三点,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 都江堰位于四川岷江中游的灌县,原来岷江上游水流湍急,进入灌县以后,地势突然低平,水势减缓,所挟带的大量沙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时常泛滥成灾,当地百姓也有治理水患的强烈愿望。在成都平原,了解了水情就是了解了民情,治理了水情就是疏导了民心。李冰作为一方执政者,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的意义,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祸患时,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正是他的这种政治理念和为民情怀,后来建造都江堰时,能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第四点,踏实苦干的实干作风。李冰作为蜀郡第一高官,为工程建设身先士卒,披荆斩棘,爬山涉水。亲自考察山形水势决定工程选址,查看民情与施工环境,故能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亲自测量考察,方能在三石人上定出“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两个水位标尺点。李冰这种治水躬亲、踏实苦干的实干作风,正是我们一代代水利人的真实写照。
第五点,不畏艰难的攻坚意识。在2000多年的古代,没有现代精准的测量工具,没有开山裂石的爆破器材,没有力大无穷的工程机械。李冰就是在施工条件非常简陋,技术力量非常薄弱的情况下,不畏惧、不放弃,克服一个又一个难以想像的困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用火烧水浇的方法裂石,凿开宝瓶口;建“平水槽”和“飞沙堰”,加强了分洪排砂能力;发明竹笼装石,构筑了分水大堤;发明“竹笼”、“杩槎”、“干砌卵石”、“羊圈”等独特的工程技术,年年进行防洪和岁修,费省效宏。这种攻坚破难的进取精神,正是鼓舞和激励我们一代代水利人爬坡上坎、奋发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六点,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李冰治水之前,蜀地先民为防水患也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如大禹“东别为沱”,鳖灵决开玉垒山、凿开金堂峡。李冰入蜀后,没有停留在前人的基础上,而是继承了前人业绩,并作了更新的、更宏大的开拓,新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兼顾防洪、运输、溉田。同时,李冰又创立我国水利史上较早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岁修制度,规定“一年一岁修,五年一大修”,不断延长工程寿命,进一步扩展工程覆盖面,将更多的地区纳入受益范围。此外,李冰还对大渡河、洛水、绵远河等诸河道进行整治,开发广都盐井、开拓秦岭栈道等重要工程,都具有极大的科学创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社会繁荣有多种因素,但必备的一点就是崇尚科学,踏实苦做。李冰的功绩,不仅在于修建了福泽千年的都江堰,更在于无言倡导了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几千年来这种精神代代传承,繁衍不衰,才能有今日光辉灿烂的现实。在都江堰有供奉李冰父子的“二王庙”,郡守而成王,关键之处是他们为老百姓做了实事、好事,但做这样的事,非得扎扎实实不可,非得尊重科学不可。学习李冰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科学态度、远大抱负、人文精神、实干作风、攻坚意识和创新理念,把李冰精神融入我们的血液,形成了一座精神的都江堰,激励我们投身四川水利新跨越的伟大事业中去。
三、奋力推进水利发展
“十一五”是四川水利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五年来,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进一步丰富完善,水利抗灾减灾取得重大胜利,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显著加快,民生水利发展成效显著,水利管理与改革不断取得突破,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这五年水利实践中有很多有益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坚持。
尽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还有值得反思和警醒的地方。对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仍然存在着思想观念不适应、工作作风不深入、贯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对照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建设步伐还不够快、发展方式还不够优、运行机制还不尽完善的问题。对照改革创新的迫切要求,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思维方式上封闭、发展观念上滞后、精神状态上自足、发展体制机制上僵化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逐步解决。
“十二五”期间,四川水利要以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传承和弘扬李冰精神,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为核心目标,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支撑,大力推动水利发展上新台阶。实现“十二五”水利发展目标必须把握的几个重点:
(一)必须正确判断形势。“十二五”将是四川水利集中投入期、加速建设期,是四川水利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判断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央高度重视水利。
坚定不移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务院《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专门强调,支持四川“兴蜀”水源工程建设,加大四川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加强四川成都平原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推动黄河、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四川水利将迎来新一轮由国家政策为后盾的发展新机遇。第二,水利部对四川水利的支持力度空前加大。不论灾后重建,还是扩大内需;不论是资金安排,还是项目审批;不论是政策倾斜,还是具体指导,都给予四川极大的关照。特别是水利部与四川签署了《加快四川水利发展与改革合作备忘录》,从八个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为四川水利加快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第三,省内加快水利发展的大好氛围已经形成。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非常关心水利事业,把水利作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的重要保障来抓。主要领导对水利建设殷切期望,人民群众对水利建设热切盼望,社会各届以水致富、以水兴业、造福民生的呼声空前高涨,加快水利发展已成为全省共识,各方力量正向水利建设聚集,新一轮水利发展高潮已经到来。第四,四川水利苦练内功,已经具备跃升的良好基础。一是具备了规划基础。省政府出台了《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纲要》,描绘了全省水利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宏伟蓝图。二是具备了项目基础。长期以来,我们把加快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放在重要位置,大抓特抓,一大批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基本成熟。目前,我省有33个大中型水利项目的规划报告或项目建议书通过水利部审查,概算总投资达579亿元,已经做好了承接国家投入的准备。三是具备了体制基础。各级政府作为水利发展的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和实施主体进一步明确。四川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水利发展中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正在逐步消除。四是具备了组织基础。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加快发展等的重大考验中,四川水利人经受洗礼,得到锻炼,意志更加坚定,队伍更加成熟。我们有信心迎接即将到来的水利集中投资期、加速建设期,努力保持水利发展的良好势头。
除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部倾力支持、社会各届热切关注等有利的外部环境之外,四川水利本身已具备了良好的规划和项目基础。一大批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基本成熟。目前,我省有33个大中型水利项目的规划报告或项目建议书通过水利部审查,概算总投资达579亿元,已经做好了承接国家投入的准备。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在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水的需求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在水利发展规划上,要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系统性,注重布局合理、功能齐备、配套齐全,推进水利工程体系的完善。在水利建设上,要围绕“好”和“快”的要求,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严格督查,确保每一时段的目标如期达成。在水利管理上,要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职能、创新理念,不断探索有利于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三)必须注重“四个需求”。一是更加注重人本需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诸多环节体现人文关怀。二是更加注重经济需求。服从和服务于全省经济发展大局,加快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水利支撑和保障。三是更加注重安全需求。保障经济社会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强化水利安全意识、安全管理和应急能力建设。四是更加注重自然需求。做到水利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节约水资源,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
(四)必须提高六种能力。
一是要着力提高水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水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原有的适应被新的需求打破,产生新的发展空间,逐步实现新的适应,这是一种规律性的认识。虽然我们一再说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限,但只根据有多少水办多少事、被动应付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工程措施合理开发利用,不断提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要把“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作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有效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的根本之策来抓,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的问题。
二是要着力提高水利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的能力。加强和改善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首先是要加强省市互动。省水利厅在通盘考虑全省水利统筹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要照顾区域实际,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各市县水务局在考虑本地区水利发展的同时,也要服从全省水利发展的整体规划。只有省市县上下整体互动,步调一致,才能促进水利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市县水务局是完成各项水利工作的执行层,对省厅来讲,是基层和一线。我们要加强调查研究,虚心听取基层的意见和呼声,高度重视基层工作,理解基层,相信基层,关心基层,依靠基层,为基层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要着力提高水利公共服务和组织保障的能力。我们为社会和群众提供的水利公共产品,要体现安全的原则,针对防汛抗旱的薄弱环节,加快堤防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抗旱水源建设,增强抗御旱洪灾害风险的能力。要体现经济的原则,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电网、水产养殖建设,提高规模化经营程度,提升整体功能,为群众提供优质方便、成本低廉的水、电、渔公共产品。要体现效能的原则,提高行政透明度和工作效率,推进建立管理服务型水利部门,真正让群众满意、社会满意。
四是着力提高水利依法行政的能力。要健全水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颁布相关的配套管理办法和规则,强化水法制意识。要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进一步树立水法规的权威。要坚持依法行政,简化和改革审批程序,切实转变以审批代管理、以管理代服务的传统做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五是着力提高水利应急处置的能力。要着重从落实组织机构、完善应急预案、改善技术装备、建设专业队伍等方面下功夫,提升水利应急反应能力。特别要重点关注地震灾区等重点区域、位置重要水库等重点工程、监测预警等重点环节,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做到事前能够预防,事中能够控制和处置,事后能够妥善处理。
六是着力提高水利创新的能力。水利行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但当今发展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审视水利适应能力,站在人民群众对水利需求的角度审视水利服务水平,站在行业以外的角度审视水利存在的问题,开拓视野、创新理念,在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上有新进展,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有新思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有新突破。
总之,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要把坚持科学发展作为水利工作的主题,把满足“四个需求”作为水利事业的基本要求,把提高六个方面能力作为水利干部的检验标准,把中央和省委全会的精神落实在各项水利工作中,使水利部门成为负责任部门,推动水利行业成为负责任行业,这是各级水利领导干部的共同责任。
最后,我强调要求,当前要以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为动力,以李冰精神为魂魄,全力以赴做好岁末年初工作。认真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力争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四川水利“十二五”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认真做好明年的工作思路谋划,确定明年的工作重点、目标和措施,力争“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要继续努力,抓紧每一天,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力争“十一五”更精彩、更圆满地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