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二处>>党群信息>>党建动态
2021年4月16日,工程管理支部到彭州开展“学史历行”主题党日活动,纪委书记王钦参与本次活动。
在彭州烈士陵园纪念碑前,全体人员通过默哀、献花祭奠英烈。集体肃立向英烈默哀3分钟,表达对烈士们的深切悼念;大家手捧黄色鲜花,放于烈士墓前,以表达哀思, 烈士长眠,丰碑永恒。
随后,一行人到人民渠一处进行学习交流,通过讲解和参观,了解了人民渠的建设和发展史,以及人民渠的伟大作用。
人民渠,原名官渠堰,位于川西平原北部,地跨岷江、沱江、涪江流域,西部属成都平原,东部为丘陵区。是都江堰扩灌工程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省建成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有“巴蜀新春第一渠”之称。渠首枢纽位于彭州市丽春镇境内的蒲阳河河口与青白江交界处,距都江堰蒲柏闸24.5km,距成都市45km,自彭州市丽春镇蒲阳河引水,干渠进水口设计流量为135m3/s,加大流量为150m3/s。
官渠堰始建于盛唐,成功于今世,其名称就是因当年官府主持新建而取。清光绪《彭县志卷三·水利志》载:“唐彭州长史刘易从凿官渠引沱水,溉唐昌、九陇田,湔渠本自短乏故也”,谓官渠堰始建于1200多年前的唐朝武后年间。
到了元朝,崇宁(今唐昌)人民循官渠故道,兴建万工堰。到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此堰灌田上万亩。此后的官渠既从万工堰起水。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年)夏六月大水,湔水南注“绝官堰”,官渠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成了废渠。
清朝从康熙43年开始又重修官渠堰,后朝廷腐败后逐渐荒废,至光绪4年,又名存实亡。
民国6年(1917年),彭县知县宾凤阳倡修官渠堰,自万工堰修至彭县城西顾福桥,历五月而成。通水时,倒转堰一带渠埂垮塌,久疏不通,渠水倒流,仅今丽春镇境内千余亩农田收益。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重修官渠堰,于1952年冬天开工兴建,凿穿谁也不敢动的狮子岩,轰开了石匣子,席卷“倒转堰”,绕过彭州县城,引水到蒙阳河口,灌溉着上百万亩良田,1966年改名为人民渠。通过一至七期工程,人民渠现在干渠总长400多公里,横跨湔江下游德阳、绵阳等地17条自然河道,共有干支渠192条,总长3621公里,灌溉着成都、德阳、绵阳、遂宁市18个县近400万亩农田。沿渠人民称为“幸福渠”。
新中国人民渠近70年的建设发展历程,使工程日臻完善,管理日趋现代化,创造了“艰苦奋斗,团结进取,无私奉献,科学创新”的人民渠精神。
通过此次主题党日活动,祭奠了英烈,了解了人民渠的来由,直至当今的建设和发展,让我们更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中国富起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中国强起来。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传承革命先烈遗志,建设和管护好人民渠,让人民渠更好造福人民,为了人民渠的安澜,做好光荣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