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东风渠管理处欢迎您!今天是:
春灌一线|输水1728.83万m³,供水保障率提升5.7%!东风渠龙泉灌区精准“配方”保障春耕生产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5-05-19 09:37 打印

转发到:

“今年水来得真及时,水量也大,我这2.7亩水稻,5天多就能完成插秧。”5月15日,在青白江区姚渡镇坪家村,村民欧国忠一边忙着插秧,一边高兴地说。

眼下,欧国忠田地所在的都江堰东风渠龙泉灌区春耕工作正有序推进。为全力做好春灌供水服务工作,东风渠管理处龙泉水利管理站积极探索“党建+春灌”模式,以“管养分离、渠地融合、科技护航、精准服务”为抓手,构建“蓄水足、输水畅、用水精、护水稳”的全链条供水保障体系,为灌区春耕生产注入强劲“水动能”。

▲龙泉驿区同安镇

 

党旗领航+管养分离 激发“管护动能”

今春以来,龙泉站坚持将党支部建在春灌备耕“保障链”最前沿,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渠道巡查养护,检查杂灌修整、水线清理等情况,每日动态巡查渠道90.1公里,排查整改安全隐患6处,以“党员红”筑牢水利工程安全防线。

与此同时,作为“管养分离”改革“试验田”,龙泉站聚焦输水“最后一公里”,引入专业养护队对重要干支渠开展系统性“健康体检”。截至目前,养护队已完成渠道杂灌清理47124立方米,修复疏通内坡水线4.7公里,养护大闸及分水制口108处,大力提升水利工程设施的调蓄能力和供水能力。

▲专业养护队清理东干渠杂灌前后对比

“专业化的养护机制让渠道‘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今年春灌供水也更有底气了。”看着清澈渠水奔涌向前,龙泉站供水股工作人员夏军难掩喜悦。


渠地融合+工程升级 畅通“输水动脉”

龙泉站还以党建联建为重要纽带,与地方政府不断深化“渠地融合、两手发力”机制。党员干部主动靠前,积极对接区(县)水务局、镇政府,凝聚起“问题共商、资金共筹、工程共推”的强大攻坚合力。

一方面,投入35.8万元地方配套资金,对东干渠180米老化及高填方渠段实施外坡混凝土挡墙加固,使渠道高水位运行能力显著提升60%。另一方面,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仅耗时35天便完成东干渠579米高填方渠段外坡填土加固工程,消除边坡滑移安全隐患,为沿渠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坚实屏障。

 

  ▲左图:东干渠外坡混凝土挡墙加固工     

右图:东干渠高填方渠段外坡填土加固工程

“以前各自为战,如今多方协同,不仅补上了工程短板,输水效率更是提高了20%。”龙泉站负责人周克飞望着焕然一新的渠道感慨道:“通过党建联建,我们与地方政府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的转变,有效保障了春灌期间‘水畅其流’。”


科技赋能+精准服务  守护“希望田野”

春灌期间,面对东干渠首段渠道修复工程导致过流断面缩窄、输水能力下降等严峻挑战,龙泉站党员干部以“钉钉子”精神攻坚克难,联合施工单位通过优化施工工序、平行作业等方式抢抓工期,在大春用水前,成功完成300米渠道修复工程水下部分施工。同时,创新运用“智慧调水”模式,依托水情监测系统,科学制定“错峰输水”“间歇补水”等精细化调水策略。

▲联合地方政府及水务局调研重点支渠灌面、种植结构等情况

不仅如此,由党员干部、技术骨干、青年志愿者组建的“春耕服务队”还实地走访东支七、东支九等9个重点支渠,详细统计灌溉面积、作物种植结构等关键信息,并建立“一支渠一策”用水数据库,推行动态轮灌制度,切实提高尾水灌区用水效率。

截至目前,今年春灌,东风渠龙泉灌区累计输水1728.83万立方米,育秧期供水保障率同比提高5.7%,成功保障20.6万亩农田和经济作物第一轮春灌用水需求。

▲青白江尾水灌区泡田育秧

“在接下来的插秧关键期,我们将持续深化‘党建+春灌’模式,确保每一寸农田都能喝饱‘丰收水’,为灌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龙泉站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