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一处>>综合信息>>处内信息
为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水利厅党组、都发中心党委过“紧日子”要求,人民渠第一管理处主动谋划、多措并举,着力用好科技“硬核力量”,推动春灌用水、水旱灾害防御、养护段合并等各项中心工作提质、增效、降耗,集中力量办好水利大事,用“紧日子”换“好日子”。
装上指挥调度“大脑”,让80%以上的调闸任务“自动完成”
5月,人民渠第一管理处以渠首枢纽为试点,率先启动了智能辅助闸门控制试点,实现了根据预设闸前水位,自动调节青白江拦河挡水泄洪闸的开高度。从5月21日至31日,共计1776次调闸任务中,由辅助控制功能自动完成1458余次,占比达82%。有效解决渠首枢纽频繁操作问题,大幅降低了调度人员工作劳动强度,提高操控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切实把好了灌区水旱灾害防御的“第一关”,为枢纽远程自动安全运行提供了有效探索及科技助力。
过去,调闸操作以及上下游水情、闸站工情发生有关变化均需要人工纸质记录。本次系统改造及功能提升为记录工作请来了“巧管家”,取代了以往的“烂笔头”,让记录实现了无纸化、自动化、可查询、可追溯。研发的水情填报系统让处站两级管理人员摆脱繁琐而低效的传统电话报送方式;现在,只需要输入日期时段即可随时查询、调取相关数据,大幅提高了调度指挥、信息记录过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探索以“机”代“人”,为河渠巡查拿好“放大镜”举好“望远镜”
河渠巡查中,由于河流附近环境复杂、树木茂密、道路不通,职工只能沿着岸边、在桥上进行巡查、拍摄,巡河效率低下、易发危险、巡查成本较高等问题突出。为破解这一难题,人民渠第一管理处积极探索无人机巡河渠新模式,让无人机担任“空中俯瞰巡查员”,拿好“放大镜”、举好“望远镜”,实现河渠监管无盲区,助力提升河渠巡查、工程安全隐患排查效率效果。截至目前,利用现有无人机已协助工程巡查20余次,巡河(渠)里程达30多公里。后期,将积极推动无人机巡河渠新模式形成相关长效机制。
无人机河渠巡查模式探索现场勘察
借“眼”无人机开展涵洞工程安全巡查
以科技助力养护段合并,把“无人值守、少人值守”的蓝图变为现实
为解决基层养护段人员减少、不足问题,积极推进水利调度中心对青白江大河全部闸站的远程控制、集中统一调度试运行,为大河管理做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提供技术支撑。一是深入麻水河、杨柳堰、流水堰等地开展现场调研,形成信息化升级改造及备用供电系统建设方案。二是夯实基础数据及预警信息支撑,有效校准仁和堰、麻水河、任家沟、杨柳堰水位计数据、增设闸前水位上下限语音预警。三是持续优化水旱灾害防御、应急指挥、远程监控、集中展示等功能,为集中统一调度指挥提供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决策支撑。
开展青白江大河闸站远程控制调研
养护段合并信息化升级改造实地勘测
养护段合并供电保障实地勘测
青白江大河闸站远程控制运行调研座谈
发挥科技“哨兵”作用,站好水旱灾害防御“监测岗”
人民渠第一管理处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和应用,有效发挥科技“哨兵”作用,大力推进水情预警设施试点建设工作,逐步实施“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三大能力建设,进一步拓展汛情风险综合监测范围和深度,实现对水旱灾害的全方位监测、自动化预警,做到平时好用、战时管用,切实夯实水旱灾害防御基础,为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水情预警设施建设现场勘察
水情预警接入方案现场勘察
念好办公运维“节约经”,用活修旧利废“小妙招”,做好降本增效“大文章”
人民渠第一管理处积极落实“降本增效”,打造绿色办公生态,以实际行动把节约落到实处。一是巧做 “修旧利废、装配组合”文章,2022年以来“自己动手”开展办公自动化故障维护40余次,大幅延长设备寿命,降低经费开支。二是抓好中心一体化平台上线运行工作,办公自动化实现“新升级”,手机、电脑两端体现“新协同”,各类流程表单实现“无纸化”,办公管理效率呈现“新提升”。三是深入开展办公自动化设备调研工作,从一张印纸、一盒油墨、一处配件开始,算好节能降耗“经济账”,严把材料领用消耗“报废关”,着力改善打印机、计算机等各类办公设备工作坏境,降低设备故障率,做到物尽其用、“材”尽其能,为提高工作效率奠定坚实基础。
开展办公自动化设备调研
开展办公自动化故障维护
(供稿:科信科、青白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