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一处>>综合信息>>处内信息
经典革命小说《红岩》家喻户晓。在人民渠第一管理处驻地彭州“边陲”有一条同样以“红岩”命名的渠道却名不见经传,为了专门管理红岩渠而设立的红岩养护段更是鲜为人知。
红岩养护段管护着永兴站乃至人民渠第一管理处险工险段最多、工程状况最复杂的围山渠道,尤其是红岩渠K0+000~K12+000填方渠段,极易发生管涌、渗漏和滑坡等现象,查找原因难,彻底治理更是难上加难。用红岩渠养护段段长邱志军的话讲就是“工程条件差、安全隐患多、工作人员少、供水流量小、经济效益差的‘边、远、穷’地区。”恰恰是这“边、远、穷”的红岩养护段,邱志军却牢牢扎下了根,从2004年开始一守就是18年,仿佛血脉都和红岩渠“长”在一起。
正因红岩渠的特殊性,邱志军和红岩养护段的段员们需要比别人加倍认真与仔细,付出更多辛劳与汗水。看似简单的红岩渠,要管好护好,除了摸爬滚打的经验积累必不可少,还要对红岩渠的每一个分水洞、每一寸土地了如指掌。邱志军和段员们几十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红岩渠的沟沟岔岔、山山水水,早已摸透了红岩渠的“脾性”,练就了一身“听音识患”的绝技。往往从红岩渠边经过,只需通过水声,即可鉴别出渠道是否存在管涌和渗漏。当然“听”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看”,当险情初步发现后,只有下到渠道实地查验,才能确认险情程度,及时进行应急处置。“不能打马虎眼,该跑的地方都要跑到,该做的事情都要做到,要不然有些险情发现不了,那就糟了。”邱志军说道。
18年来,这条近10公里的红岩渠邱志军走过几千次,越是大雨如注,越是骄阳似火,越要飞奔上渠堤,逆行在别人归家途中。哪怕“5·12”大地震,村民慌急火燎下山避难时,内心忐忑无比的邱志军依旧“麻起胆子”,毫不犹豫逆行而上,对红岩渠进行“全身检查”。逆行,不仅是水利人最美的身影,还让邱志军和段员们“斩获”颇丰,从2012年5月22日红岩渠K5+000管涌险情、2012年10月15日红岩渠K4+615~4+656滑坡险情、2015年8月18日红岩渠K2+150处6号分水洞发生渠堤塌陷、2020年5月5日红岩渠K5+348管涌险情,再到2022年6月8日红岩渠K5+000渠道护坡漏水、2022年7月10日红岩渠K2+300渠道外坡漏水和K1+800路面裂缝……险情的及时发现,为单位挽回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如果再晚一两天,后果将不堪设想。
静坐听雨的浪漫从来不属于邱志军,对雨水的警觉倒是与生俱来。每到雷雨天,大雨除了疯狂砸向大地,还狠狠地砸在邱志军紧锁的眉头,砸进邱志军装满浓浓忧思的心中。若在休假时遇到下大雨,红岩渠的安危成了挥之不去的“紧箍咒”,让邱志军坐立难安、辗转反侧。这时的邱志军会和其他段员一样不约而同逆行在红岩渠的渠堤上,狂风暴雨是家常便饭,蛇虫鼠蚁更是不值一提,只有站在渠上,邱志军心里才无比踏实。巡了一圈,发现红岩渠完好无损,邱志军如释重负,“紧箍咒”也迎刃而解,心里压得喘不过气的大石头更是顷刻间荡然无存,仿佛脚步都变得无比轻快。
今年5月,邱志军刚做了腰椎手术,医生让他多休息、少走路,可正值春灌期间,他愣是在家一天也呆不住,出院后就直接到养护段继续工作。邱志军说“既然选择了水利工作,就要担起这份责任。”就是这样的段长,最质朴的愿望是将红岩渠边护栏内长满灌木的飞沙地硬化,这样就可以将渠道情况看得清清楚楚、透透彻彻,无需再为遗漏某处险情而诚惶诚恐,自然也不用像现在一样,在本就蜿蜒的渠道上,手撑着护栏,用力探出上半身,再把脖子伸成鹅一样长,只为越过渠道边茂盛的灌木,让目光尽可能看得远一点,再远一点。
山路重重,挡不住邱志军逆行的脚步;渠水潺潺,映出漫天绿叶;稻香遍地,还映出雨过天晴邱志军洋溢的笑脸。豪情壮志蜕变成无声的守候,只剩下春天的山花簌簌、夏天的蛙鸣蝉燥、秋天的纷飞落叶、冬天的刺骨寒风轮番上演,陪伴在邱志军巡渠路上。即便如此,邱志军也心甘情愿将岁月挥洒在红岩渠上,用青丝渐灰镌刻基层水利人的忠诚与担当,用逆行而上书写基层水利人独有的浪漫,继续守护一方水土稳稳的幸福。
(供稿:办公室 永兴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