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第一管理处欢迎您!今天是:

空中哨兵为智慧水利探新路
——无人机技术助推人民渠第一管理处工程管理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5-05-12 14:24 打印

转发到:

近年来,在都发中心的指导下,人民渠第一管理处以科技赋能水利为抓手,围绕“空天地一体化”立体防控体系搭建目标,创新构建专业化无人机“空中哨兵”队伍,形成“全流程巡防、多场景适配、深层次融合”的智慧水利管理新范式,相关工作成效显著。


促进科技融合 提升监管效能

5月,一架携带高清多焦镜头的无人机,从前进渠大坝旁起飞,沿着预定的路线,巡航前进渠大河河道。从河道起点至终点,无人机仅飞行了15分钟,就完成了对河道水生态、水环境以及工程状况等实时信息的采集。

 

 

新繁站、永兴站使用无人机对大河进行巡查 

当前,使用无人机巡检能够在空中对渠道进行全面的检查,利用高清摄像头捕捉工程状况、渠岸侵蚀、沉积物堆积和非法排污等问题,及时发现和处置安全隐患。同时,无人机能够轻松到达人工难以抵达的区域,通过变焦高清摄像头,实现对护坡、桥洞、闸口等隐蔽位置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提升了巡检工作的高效性、全面性和安全性。


丽春站工作人员使用无人机对渠首枢纽进行巡检

“就拿马牧河段来说,相比以往的人工巡渠,每天需要1小时左右,但使用无人机自动基站巡渠技术可在10分钟内完成。”彭州站工作人员介绍道:“它的远程操控范围在5公里左右,借助可视化信息平台,可实现对工段渠道管理范围的全方位动态监测”。


彭州站工作人员使用无人机基站进行自动巡渠 

此外,无人机在水土保持监测、河道巡查等重点工作中也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借助无人机,不仅能够快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现场核查、精准定位可疑图斑,还能敏锐捕捉河道“四乱”问题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与监管精度,切实推动水利工作迈向智能化、精细化。

 

凉山州暗访督查中无人机作业发现一排污口正在排放污水

探索创新应用 构建数据底板

利用无人机测绘功能,能够精准体现渠道、水利工程以及灌面三维模型。在M350无人机上搭载高精度测绘镜头,实现厘米级测绘,通过无人机拍摄采集的精准数据,对干支渠、枢纽、分水洞等水利工程设施以及灌面区域的流域全景、全要素态势进行精细化复现,呈现出一幅精美的三维实景,为驱动都江堰灌区进一步信息化打牢数据基础。


无人机测绘锦水河枢纽生成三维模型 

完善顶层设计 强化协同监管

为规范无人机的管理,确保使用安全,人民渠第一管理处印发《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第一管理处无人机管理制度(试行)》,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各部门无人机操作人员,建立规范了无人机借用及使用流程。同时,规范了在管理、使用、数据处理及保密要求、应急处置、维护与保养等方面的管理要求,进一步压实责任。

注重人才培养 夯实培训实效

立足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人民渠第一管理处高度重视无人机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专业人才力量储备。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无人机理论及实操培训3次,范围覆盖业务科室及基层部门。

“通过无人机培训,我对无人机的重要性和飞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在今后的飞行实践中,我会把所学知识和体会付诸实践,努力提升飞行技能,更好发挥无人机应用对水利工程管理的作用,为水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培训中一位学员这样谈到。通过理论+实操淬炼+实操磨合“三位一体”培养模式,锻造过硬本领,为构建“空中+地面”立体化水利工程管理新模式奠定技术基础。

 

科信科多次组织开展无人机理论及实操培训

“空中监管”新模式的落地,标志着水利工程管理向“科技赋能”的根本性转变。下一步,人民渠第一管理处将积极探索无人机技术与水利工程管理融合创新,以科技力量助推灌区现代化管理工作提档升级,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水利范式,为进一步推动都江堰灌区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供稿:人民渠第一管理处科学技术与信息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