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欢迎您!今天是:

朱泽华要求:挖掘水利文化、扛牢“金字招牌”,打造灌溉工程遗产保护示范区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2-04-29 10:42 打印

转发到:

4月27日下午,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通济堰代表团分组讨论会议在彭山召开,通济堰管理处党委书记、处长倪修武主持会议,都发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朱泽华参加讨论并讲话。

会上,职工代表讨论了职代会主题工作报告、财务预算报告、绩效工资制度、职工体检管理办法,并提出了对灌区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朱泽华逐一解答了职工代表提出的问题,并对通济堰管理处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朱泽华指出

距今已有2163年历史的通济堰灌区,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自成一体运行,总结出了“冬闭春开,平梁分水”的治水原则,创造了“砌石硬堰”“铁壁筒”等工程技术,形成了“堰工局”“堰长制”等独具特色的水利管理体制,是珍贵的灌溉工程遗产,也是都江堰灌区的一块“金字招牌”。

朱泽华强调

我们必须看到,今日的通济堰有着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

一是千年古堰有情结。一直以来,通济堰干部职工始终保持着不离不弃的情结扎根灌区、服务群众,在艰苦中创造、在逆境中发展,并且将这种朴素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至今,值得肯定和点赞。

二是千年古堰有文化。通济堰有着独特的文化元素、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都江堰灌区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是人水和谐的典范工程,对于现代水利发展仍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三是千年古堰有短板。长期以来由于地理环境、管理体制等因素,导致通济堰灌区的工程基础、工作环境、经济基础等硬软件条件薄弱,在灌区内横向比较存在着较大差距,短板和弱项需要我们正视和重视。

四是千年古堰有希望。通济堰灌区有着完整的灌溉系统、浓厚的灌区文化、丰富的水土资源,这些都是推动发展的根基和资本。同时,一体化管理改革的实施,理顺了管理体制、也为灌区发展送来了春风、带来了机遇。

朱泽华要求

通济堰管理处上下必须深刻认识到灌区发展滞后的问题是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征程中“绕不过的弯,也过不了的坎”。要对标一流、突出特色,挖掘水利文化、扛牢“金字招牌”,打造灌溉工程遗产保护示范区。

一是以合作的理念挖掘灌溉文化。要以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契机,坚持“保护优先、有效利用、科学改造”的原则,加强与眉山市在保护利用灌溉工程遗产及文化资源方面的合作,打造水文化广场、街区,推进灌溉工程遗址保护,推广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提升“通济堰”名片的影响力。

二是以开放的视角拓展供水市场。通济堰管理处地处眉山,灌区也服务于眉山,随着眉山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天府新区的南拓,让通济堰灌区的区位优势凸显。要以开放的视角看待水市场,用发展的眼光挖掘水潜力,用服务的理念配置水资源,以非农供水市场的拓展,壮大灌区经济基础。

三是以市场的思维开发水土资源。要充分认识灌区水土资源的价值,深挖开发的潜力,深入研究、认真谋划,推动发展综合经营,实现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

四是以赶考的态势夯实短板弱项。要抢抓一体化改革带来的机遇,提振精神、乘势而上,集中财力、物力、精力、智力,建好管理设施、增强管理手段、提升管理能力,以“笨鸟先飞”的姿态推动跨越式发展。

会前,朱泽华与通济堰管理处领导班子进行了交流,详细了解灌区现状及基本情况。

都发中心办公室、财资处、人事处、党群处主要负责人,通济堰管理处领导班子成员及部分科室负责人列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