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欢迎您!今天是:

通济堰管理处

通济堰水利工程开创于公元前141年,距今有2163年历史。渠首位于新津县城西南岷江与南河汇流处,主要引岷江支流南河水入渠灌溉,春灌期间都江堰给予补水,系灌排兼容工程。灌区幅员888.6km2,灌溉成都、眉山两市的新津、彭山、东坡、青神四县(区)的52万亩农田,并为灌区的水城新津、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彭山区经济开发区、岷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天府新区青龙片区、甘眉工业园区、眉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工业企业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为四川省水上运动学校和成都、眉山市4区(县)18个集镇100多万人口提供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进水闸设计引水流量48m3/s,加大流量55m3/s年引水量约12亿m3。灌区有3条干渠,总长98.735km,支渠65条,总长363.43km。丰沛的水源为灌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孕育了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优质稻米之乡、中国脐橙之乡、中国泡菜之乡、中国竹编之乡。哺育了“千古英雄”苏东坡、光耀世界的诗书文化和传唱万代的忠孝文化。培育了“地理标志”新津黄辣丁、东坡泡菜、东坡肘子、东坡橘橙、彭山葡萄、青神竹编等。灌区耕地面积占全市14%,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市的25%;粮食产量占全市20%;油菜籽产量占52%;水产品产量占全市的52%,工业经济占全市的62%。每年为彭山区、东坡区通惠河、醴泉河、思蒙河、梓橦河、毛河、彭溪河等市、县管理的域内河流提供7.8亿m3的生态补水,是“千湖之城”建设和成眉同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眉山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支柱工程。2021年11月并入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一体化管理。

通济堰管理处系正县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主要为征收的农业水费、工业水费、生态供水水费、市政府补助的部份运行经费及省市县补助的部份维修养护经费。是省级文明单位和文明灌区。全处现共有职工136人,其中正式在编职工129人,长期聘用人员7人;离退休人员134人。党委、工青妇和老协等机构设置齐全,党员92人、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10人、工人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