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欢迎您!今天是:

一张旧照片揭秘古人治水智慧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4-01-30 09:21 打印

转发到:

近日,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都发中心)通济堰管理处办公室的周本川同志在整理档案时,发现一张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通济堰古拦河坝照片(图1),其夸张的弧形虽然与他曾经亲眼看到的直线拦河坝不一样(2005年改建为现代化闸坝式拦河坝),却解开了他困惑已久的问题。


图1


通济堰渠首引水工程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南河、西河与金马河(岷江)交汇处,其进水口位于南河右岸,水源主要来自南河(图2)。而据《通济堰志》记载,历史上通济堰的水大部分是从西河引入的,原因是西河水主要来源于都江堰外江,水质优于南河,直到现在仍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Ⅱ类以上,是新津城区生活用水来源。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川通志·政绩》记载:“徐荛,浙江金华拔贡,乾隆十五年知新津,引西河水以益通济堰,下灌彭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灌区水源十之六、七来自西河,都江堰扩建后,逐渐仰给南河。1984年7月29日,通济堰遭特大洪水袭击,西河引水枢纽白溪堰被冲毁,限于财力无力修复,至此通济堰主要从南河引水。


图2


尽管堰志上记载的明明白白,西河汇入南河口在通济堰进水口对岸,古人在没有铺设管道或建造渡槽横跨南河的前提下,西河的水怎么会穿越滚滚南逝的南河到达彼岸的通济堰进水口呢?原来,因西河河床高于南河,且比降高流速快,古人利用这自然特性建造了弧形拦河坝将西河的水往上游赶并沿大坝快速通过南河引向对岸的通济堰进水口,通济堰水源十之六、七来自西河的疑问迎刃而解。通济堰古拦河坝再一次印证了古人“道法自然”的治水理念和“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治水智慧,令人拍案叫绝。

通济堰始建于公元前141年,她的建造弥补了都江堰灌区惠及不到的成都平原西南的眉嘉平原,其核心灌区眉山市太和镇永丰村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指示的策源地,2022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1年通济堰管理处并入都发中心“一体化”管理以来,通济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3年都发中心党委制定“凝心铸魂正作风,创先争优促发展”专项行动推动通济堰实现跨越式发展,灌区变化日新月异。通济堰管理处党政已经将对通济堰水文化的挖掘作为了重点工作目标任务之一。我们相信,千年古堰还有许多值得总结可复制的古人治水智慧,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弘扬,助力推动灌区高质量发展,不断造福灌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