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欢迎您!今天是:

新津水利管理站:香港中文大学科大卫教授 四川大学社科处处长王果、李德英教授一行来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通济堰参观调研水文化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4-06-04 09:37 打印

转发到:

5月25日,香港中文大学科大卫教授、四川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王果、教授李德英一行,来到世界灌溉工程遗通济堰渠首-通济堰管理处新津水利管理站(以下简称新津站)参观并调研通济堰水文化。

在陈列室里,新津站工作人员向教授一行详细介绍了通济堰水文化和展品。通济堰自公元前141年(西汉时期)修建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在长期治水实践中形成了“冬闭春开,平梁分水”的治水原则、“滩见石鱼,堰齐四划”的控制标准、“砌石硬堰”“以篓易石”的传统工程技术。



参观过程中,巨大的铁壁筒吸引了教授一行人的注意,该筒开造于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原名方家渠,用石凿孔为筒(分水口),因部分村民为加大放水量对其进行破坏,导致古渠尽废,之后“渠民醵铁补漏,俾可垂久”并更名铁壁筒,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标准化量测水设施。听完介绍,大家都对铁壁筒的精湛工艺和所蕴含的文化历史价值感到惊叹。



教授一行人通过新津站工作人员的讲解、观看通济堰申遗视频、参观陈列室文物,了解了通济堰水利工程的构造原理、历史发展等。调研结束后,新津站工作人员向教授一行赠送了通济堰堰志作为纪念,并表示欢迎他们再次来通济堰参观调研。

通济堰自2022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以来,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前来参观调研的人络绎不绝。新津站作为通济堰渠首,同时也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分站,担负着水文化传播和水情教育的重担。

为更好地向大众展示通济堰的历史,开展好水情教育,自去年起至现在,新津站已重新装修了陈列室,建设完成了通济堰文化广场,设置了“堰齐四划”历史上的水位控制标识以及安装水文化标识标牌等。接下来,新津站将继续发挥好水文教育基地的作用,宣传通济堰水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水文化,关注水资源,培养人们爱水、护水意识,成为保护水环境、珍惜水资源的传播者和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