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外江管理处欢迎您!今天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党的纪律和规矩时都用过哪些典故?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16-03-08 00:00 打印

转发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党的纪律和规矩时都用过哪些典故?
共产党不讲政治还叫共产党吗? ”“ 有的人已经到了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的地步! ”“ 有些事情在政治上是绝不能做的,做了就要付出代价 ”…… 这些话,出自《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近来被媒体广泛转载和关注。除了这些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还展现了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引经据典,款款道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论述中的典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同时,也来增长一下国学知识吧。
   1.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论述摘编】
  古人说: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认为,我们党的党内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
   ——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5 1 13 日)
  【名句】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出处】《吕氏春秋 · 不苟论》
  【原典】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
  【释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知道平直,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要知道方圆,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集体编纂而成的一部书。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 160 篇,体现了秦统一六国前夕的哲学和政治思想新趋势,保存了大量先秦史料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珍贵资料。这部书体系庞大,既有指导实践之用,又有知识教育之功,蕴含着耐人深思的哲学意味。相传,《吕氏春秋》写成后,吕不韦曾在咸阳门贴出布告,说如果有人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或减少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这就是 一字千金 的故事。
   2.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论述摘编】
  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古人讲的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是做不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党组织要发挥作用。各方面党组织应该对党委负责、向党委报告工作。
   —— 《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 2014 1 14 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772
  【名句】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出处】《汉书 · 王贡两龚鲍传》
  【原典】《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释义】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春秋》所推崇的大一统,是全国各地风俗教化相同,九州方圆政令贯通划一。
  这是汉代大臣王吉的话。王吉是西汉时期的人,少时好学,精通经义。他曾为博士谏大夫。
   3. 游必有方。
  【论述摘编】
  当前,在请示报告制度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干部目无组织,干了什么、人跑到哪里去了,组织上都不知道,泥牛入海无消息。有事要找他们,众里寻他千百度,颇费周折。孔子说 游必有方 ,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是连这一条都做不到,那就成问题了。对不请示报告的干部,党组织要格外注意,可能就是要出问题的前兆。
   —— 《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 2014 1 14 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768
  【名句】游必有方。
  【出处】《论语 · 里仁》
  【原典】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释义】
  孔子说: 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为什么这么说呢?远游,指的是游学、游宦。无论是出去游学还是去做官,都是要长时间在外的。而在孔子的年代,交通通讯远不能跟当今相比,交通不便,音讯难达。因此,父母健在之时,最好不要远游,一是为了不使父母担忧,二是为了在父母需要帮助时能及时出现。这就是 父母在,不远游
  当然,孔子并不反对出去游学、游宦。只要安排好父母,告知自己的去处,在有事之时能联系上。这就是 游必有方
   4.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论述摘编】
  我们是共产党执政。很多规矩是共产党立的,执行也是共产党去执行。毛主席同黄炎培谈跳出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的历史周期率,就是说要让人民来监督。我们要保证共产党长期执政、始终为人民谋利益,就必须加强自我监督、自我净化能力,在体制机制层面加大监督力度。同时,要发挥群众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
   —— 《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 2014 5 9 日)
  【名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出处】《左传 · 庄公十一年》
  【原典】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 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 对曰: 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 臧文仲曰: 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通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
  【释义】
  宋国发生了一场大水,把宋国的粮食都淹没了。鲁国派了一个使者去宋国表示慰问。宋国的国君面对鲁国的使者说了这么一句话: 都是我不好,上天降下了灾祸,不仅使我的人民受苦,还让你们鲁国的国君替我担忧了。 鲁国的使者回到鲁国以后,把这个话在朝廷上叙说了一遍,当时臧文仲就发出了一段感慨,他说:宋国要兴旺了。 禹、汤罪己,其兴也悖(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禹和汤是明君,他们为政的时候,所有不好的事情都自己承担,所以国家就兴旺。但桀和纣 罪人 ,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别人干的,和他们没有关系。所以臧文仲就从罪己和罪人的行为当中,总结出这样一个历史规律。
   5.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论述摘编】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我们党长期执政,既具有巨大政治优势,也面临严峻挑战,必须依靠党的各级组织和人民的力量,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管理、监督。只有建好制度、立好规矩,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到反腐倡廉各个领域、落实到制约和监督权力各个方面,发挥法规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才能筑起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 堤坝 ,才能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15 6 26 日)
  【名句】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出处】唐 · 白居易《策林 · 兴五福销六极》
  【原典】然臣窃闻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伏惟陛下,欲纾人之忧,先念忧之所自;欲救人之病,先思病之所由。知所自以绝之,则人忧自弭也;知所由以去之,则人病自瘳也。然后申之以救疗之术,则人易康宁;鼓之以安乐之音,则人易和悦。斯必应疾而化速,利倍而功兼。
  【释义】
  这句话是说:善于消除灾祸的人,总是先查找其根由;善于调理疾病的人,总是先断绝疾病的源头。比喻解决问题要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行根治。
  《策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当时白居易将参加制科考试,退居于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写成了《策林》七十五篇。《策林》面对现实,总结历史经验,主要探讨了施政之道、选贤任能之道、整肃吏治之道等问题。
   6. 禁于未然之前,禁于已然之后。  
  【论述摘编】
  法规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邓小平同志说: 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 ”“ 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既 禁于未然之前 ,又 禁于已然之后 ,为党员、干部拉起了高压线、划出了警戒线,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具有规范引导、控制约束、警戒告诫、惩罚威慑的作用。
   ——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15 6 26 日)
  【名句】禁于未然之前,禁于已然之后。
  【出处】《汉书 · 贾谊传》
  【原典】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
  【释义】
  这句话是说,礼是在人们的行为将要发生之前制止,而法律是在行为已经发生之后惩治。
  这是贾谊《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中的话。贾谊曾多次上书陈述政事,这些论述的要点被收入《汉书 · 贾谊传》,即《治安策》。《治安策》论及了当时明显的或潜在的社会问题,并指出相应的对策和补救措施。
   7.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述摘编】
  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一些人在腐败泥坑中越陷越深,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其身上出现的一些违法违纪的小错,党组织提醒不够,批评教育不力,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网开一面,法外施恩,就可能导致要么不暴露,要么就出大问题。所以,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这是对干部的爱护。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的道理。孔子说: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意思是一见到善要觉得赶不上似地急切追求,见到不善就要像用手试沸水一样赶快躲开。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群众说,只有警钟长鸣,才能警笛不响。这些说的都是一个道理。
   ——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4 1 14 日)
  【名句】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出处】《论语季氏》
  【原典】孔子曰: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释义】
  这句话是说:看见善的,努力追求,好像赶不上似的;看见恶的,使劲避开,好像将手伸到沸水里。
  汤,古代指热水。孔子用 探汤 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人看到不好的事情时所应采取的态度。《韩诗外传》中说: 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 ,即跟道德高尚的人相比,就有高的奋斗目标,会使德行增进;跟落后的人相比,标准要求降低了,会使德行减退。其实都是在警示人们要趋善避恶。
   8.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论述摘编】
  制定纪律就是要执行的。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党的规矩,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遵照执行,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 《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 2014 1 14 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770
  【名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处】《孟子离娄上》
  【原典】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释义】
  这是《孟子离娄上》开篇第一句,意思是: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好的听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规和矩,原本分别是匠人画圆所用的工具和画方形或直角的曲尺,因此在这里说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后来在本义的基础上,规和矩引申出标准、准则或规范等意思,《韩非子解老》说 万物莫不有规矩 ,意思就是万事万物都有其准则法度。由此,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也就用来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名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出处】《荀子劝学》
  【原典】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释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木材经过墨线加工才能取直,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
  《劝学》是《荀子》的首篇,顾名思义,就是鼓励学习。全文围绕 学不可以已 这一论点,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如青出于蓝、锲而不舍、跬步千里等。
   9.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论述摘编】
  党纪国法不能成为 橡皮泥 稻草人 ,无论是因为 法盲 导致违纪违法,还是故意违规违法,都要受到追究,否则就会形成 破窗效应 。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说: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意思是任人心中冷酷如铁,终扛不住法律的熔炉。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 丹书铁券 ,也没有 铁帽子王
   ——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2015 2 2 日)
  【名句】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出处】明 ·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四
  【原典】一程离了钱塘门,取今时景灵宫贡院前,过梅家桥,到白雁池边来,问到陈干娘门首时,十字儿竹竿封着门,一碗官灯在门前。上面写着八个字道: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释义】
  《警世通言》是明代冯梦龙所编的白话短篇小说集,题材来自民间传说或史传、小说,与《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合称 三言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早在元代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中就已出现: 你待结绸缪,我怕遭刑狱。我人心似铁,他官法如炉。 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卷十四中则省去了 的口语表达。意为:人心即使冷酷如铁,也扛不住法律的熔炉。
   10.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论述摘编】
  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现在,我们有法规制度不够健全、不够完善的问题,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的法规制度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15 6 26 日)
  【名句】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出处】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原典】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释义】
  这段话是明朝首辅张居正上疏明神宗实行考成法时提到的。意思是说,大凡国家大事,制定法令条例并不难,难的是有法必依。
   1573 年,即万历元年,张居正上《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提出了著名的考成法。 考成 ,即考核官吏的政绩,实行赏罚,奖廉惩贪,以此来整治官吏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不良之风。
   11.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述摘编】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怎么抓?就从中央政治局抓起,正所谓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上面没有先做到,要求下边就没有说服力和号召力。
   ——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4 1 14 日)
  【名句】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出处】《论语颜渊》
  【原典】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释义】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治。孔子回答说: 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季康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在这章之后,还有两章。这三章,孔子都是在说政治责任在上不在下。因此为政者要带头端正自己。
   1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述摘编】
  我一直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对领导干部配偶和子女等经商办企业,党纪国法都有明确规定,问题是没有落实好。对领导干部,要求就是要严一些,正所谓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2015 3 5 日)
  【名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处】《论语子路》
  【原典】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释义】
  孔子说: (管理者)自身端正,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自身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这其实和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是一个道理。在《子路》篇里,还有一章:
  子曰: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说:假如端正了自己,治理国家有什么难呢?连自身都不能端正,怎么端正别人?)

  基本与这段话意思一样。可见孔子一直在强调为政者自身修养、德行的重要。(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