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专题栏目>>青年理论学习
学堰史、传精神,做新时代水利人。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处青年干部理论武装工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升青年凝聚力和荣誉感,7月26日,通济堰管理处组织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在新津站进行集中学习。处党委委员、副处长李忠孝出席并授课。
学习会上,李忠孝副处长详细讲述了通济堰的历史,讲解了历朝历代灌区内形成的文化,传达了灌区的使命和精神。团支部书记何金鸿领学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内容,管理处全体青年一起学习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
李忠孝指出,通济堰作为千年古堰,始于西汉,复兴于唐,繁荣于宋,历经千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有坝引水工程,灌溉成都、眉山两市的新津、彭山、东坡、青神4县(区)27个镇(乡)52万亩土地,孕育了东坡文化、长寿文化、忠孝文化和佛道文化等,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眉山“千湖之城”和成(成都)眉(眉山)同城发展的水资源支撑,也是眉山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基础。
李忠孝强调,水利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前人总结出了“冬闭春开,平梁分水”的治水原则,积累了“岁修准则”,“定点飞沙”等丰富的治水经验,创造出了“砌石硬堰”,“铁壁筒”等传统工程技术,设立了堰工局,实行堰长制等制度,制定了“滩见石鱼,堰齐四划”的渠首淘淤标准。
李忠孝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尤其是青年干部,要深入学习堰水文化,传承和发扬古人智慧和古堰精神。以都发中心一体化改革为契机,紧紧抓住通济堰发展新机遇,创造出新成绩。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省水利厅“3226”总体工作思路为指引,以加快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为目标,发扬“三善三敢”的水利精神,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投身到灌区跨越式发展的使命中去。
新时代赋予新征程,新青年担当新使命。通过此次集中学习,通济堰青年不仅了解了堰史、熟悉了灌区,更传承了精神、承担下使命。全体青年承诺,定将不负青春、不负期待,使古堰在新时代焕发新春,使青春在新征程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