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外江管理处欢迎您!今天是:
外江管理处荣获都发中心演讲比赛“一等奖”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4-07-01 15:22 打印

转发到: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3周年,都江堰建堰2280周年,展示在新时期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3226”工作思路的引领下,都江堰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的显著成效,激发广大都江堰水利人的实干担当精神和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6月28日,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举办了“我与都江堰”演讲比赛,外江管理处选送节目《最好的传承是接续奋斗》荣获“一等奖”,《穿越岁月长河的对话》在24个节目中排名第8名。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们的精彩表现吧!

《最好的传承是接续奋斗》荣获“一等奖”


最好的传承是接续奋斗

演讲人:曾霞

大家好!我是来自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外江管理处的曾霞。在开始演讲前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威远。它地处四川盆地中南部,有着独具特色的穹窿地貌奇观。但是威远常年气温较高、降雨量较少,境内河流来水量不多,主要以蓄水工程为主,因此也让我从小对大江大河有着不一样的憧憬。

回到今天的主题——都江堰,我对都江堰的初印象是江水,我从未见过的蔚蓝江水,汹涌澎湃的江水,还有如此宏伟的水利工程,这也为我成为一名都江堰灌区的水利人埋下了种子。因为,我从那时起去过最美的地方,是都江堰。这不是基于一个都江堰水利人自己的偏爱。

如果你看过余秋雨的散文《都江堰》,那么一定能够领略到都江堰之美的特别之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一句话道出了都江堰蕴含的丰富精神文化和美学境界,那是自然之美与文化之美的结合,智慧之美与和谐之美的融汇。

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够运转至今,造福蜀地两千多年,就是因为它治水也懂水。所谓治水,是千万年来人类在与水相处的过程中,寻找水的规律,摸清水的脾性,顺毛而捋、与水共存。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伟大之处,便在于深谙水之道,山之道,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方能泽被千里、润泽千年。

作为都江堰水利人,守护好千秋古堰,是心中信念。自李冰开始,历朝历代的蜀地官员为维护都江堰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吉当普以铁治堰、卢翊效法李冰、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等等,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护堰制度。

都江堰水利工程伴岷江之水,随巴蜀历史,与日月同转,灌溉天府,运转千年;在这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一代代都江堰水利人伴古堰成长,将寸心寄托给了水利,把岁月赠予了江河,虽空余万千英雄孤冢,但他们创造了浩如烟海的都江堰历史文化,守护了这座古堰,也守护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作为都江堰水利人,传承都江堰文化与精神,是历史重任。千年的丰功伟绩,不朽的水利传承,让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不息生命,这些都离不开筑堰之人的高超技术和精巧设计,离不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经验和总结,更离不开新时代水利人的传承与创新。

在都江堰灌区有很多的“水二代”“水三代”,以及新加入的“水一代”,他们有的是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实干家,有的是敢为人先、披荆斩棘的开拓者,有的是勤学善思、勇挑重担的笃行者,只有一棒又一棒的接力、一辈又一辈的传承,才能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

今天,都江堰水利人扛起历史重任,在都江堰灌区建立了全球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研究中心、全国首个省级灌区水利保护公益诉讼示范区,成立了全国水利系统首个“内部控制产学研基地”,建成了全国大型灌区中运算存储能力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全国首个灌区标准化“量水秤”体系等等等等,以两千多年精神传承、新时代实践创新,不断彰显了水利人“忠诚、干净、担当”的可贵品质,厚植了水利行业“科学、求实、创新”的价值取向。

作为都江堰水利人,接续奋斗,是时代使命。一切的功绩皆已书于扉页,接过水利先辈的接力棒,扛起时代的使命,前路是我们即将要书写的篇章。作为都江堰的守护者、传承者、奋斗者,我们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将赓续水利先辈之志,守护他们守护过的灌区,传承他们的信念,朝着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的目标接续奋斗,共同奔赴国富民强伟大理想,共谱治蜀兴川宏伟乐章。

我希望以后最美的风景依然是都江堰,这是基于一个都江堰水利人自己的偏爱,把青春献给了都江堰,这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穿越岁月长河的对话

演讲人:卢昆 胡敏 柳潇阳 牟澳

卢昆:“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哈哈哈,没想到后人总结如此精炼。真是后生可畏啊,后生可畏。

胡敏:我是2024年刚入职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外江管理处的新人胡敏。2280年前,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就了繁荣富饶的“天府之国”。我非常有幸能成为一名都江堰水利人。

卢昆:嗯,看起来是个干练的女娃。老夫问问你,这算算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否还在正常运行啊?

胡敏:那当然啦。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遵循“道法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水原理,都江堰持续发展、历久弥新,至今仍“砥柱巍然”润泽和造福天府人民,不仅是我国水利史、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光辉典范。自李冰始,历朝历代官员们为都江堰的管理维护呕心沥血、绞尽脑汁。从东汉时期就已有都水掾、都水长专管都江堰。晋、唐、宋时期,都江堰统管于县尹之下。元代,军队独管、军地共管都江堰。清代,设水利同知专管机构;而到2021年,都江堰灌区1局8处合并成立了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对都江堰进行专门的管理。目前,我们的灌溉面积已达1154.8万亩,覆盖全省7个市、40个县(市、区),惠及人口2800万。为守护国之重器,传承古堰文明,一代又一代的我们,在治水兴水的历史上留下了足迹,也见证了水利事业的腾飞!

卢昆:涓涓细水,源源不断;岷江之水,千年流转。有一事,老夫日日挂心头,敢问今人,在水旱灾害治理方面是否有了新的答卷?

柳潇阳:报告指挥长!都江堰灌区各单位防汛抗旱人员、物资储备等均已就位,数字孪生系统、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工控系统已上线!我是外江管理处供水管理科的柳潇阳,这是都江堰灌区现代化水旱灾害防御体系,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工控系统“三位一体”,实现了对灌区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统一指挥、精准调度。我们持续推进“天空地”一体化监管监测体系建设,在工程抢险中,运用无人机等遥感技术对病险渠道进行全方位巡查,为灌区工程抢险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在供水调度中,依托灌区信息化建设成果,实现六大干渠全流程智慧化管控,建成了“统筹上下游联动、人机网高效协作”的立体式水旱灾害应急抢险机制,有力保障灌区用水安全。

请灌区人民放心!我们将全力保护您的安全,全力守护灌区安澜!

卢昆:好啊好啊太好啦。那灌区之美,水利之变,当今之世当如何描述?

牟澳:如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镶嵌于“天府之国”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两千多年来持续为灌区提供着不竭的水源。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都江堰水利人肩负重任,在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3226”总体工作思路的指引下,朝着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的征程奋勇前行!

我们以灌区水资源精细化管理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一体化调度管理,实施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进水权水价改革,建设全国首个灌区标准化“量水秤”体系,全力构建现代水网,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保驾护航。我们全面推进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打造现代化水利管理站,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水资源保障。我们持续深化智慧水利建设,打造数字孪生灌区,形成了以“1+8”指挥体系和“智慧大脑”“智慧水网”“慧眼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化智慧灌区样板工程,建成了全国大型灌区中运算存储能力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为古堰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将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继续闪耀光芒,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卢昆:如此都江堰,若当时和我一起治水的老朋友们在此,也不得不欣慰感叹啊。我们当年呕心沥血,日夜兼程,所做一切,不过是为了这里美丽的土地和善良淳朴的百姓。

胡敏:诶?老先生,您是谁呀?

卢昆:我是谁?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也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沙。我与都江堰的故事早已写完,如今啊,我们要听的是你们的故事。都江堰啊,是我这一生看过最美的诗篇。诗里写着都江堰流动的稻波和金黄的麦浪;诗里写着都江堰清澈的碧水和连绵的山河;诗里写着都江堰勤劳的汗水和丰收的笑脸。而我也曾提笔,把自己写进诗篇。

胡敏:都江堰不仅是最美的诗篇,也是一部徜徉的历史。

柳潇阳:任时光荏苒,岁月变迁,都江堰水利工程仍以其英发之姿屹立千年。

牟澳:任日月流转,风云更换,一代代水利人前赴后继守正创新,敢对天地言我初心不变。

卢昆:水利路,一朝踏上,驰骋千里!

三小只:水利梦,一梦千载,逐梦万年!

合:向2280年来所有的都江堰水利人,致敬!

演讲者简介:

曾霞,2017年6月21日进入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外江管理处,多次担任外江管理处各类大型活动主持人,曾获得外江管理处“我心中的榜样灌区”演讲比赛“一等奖”,在四川省水利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书画摄影展暨诗歌朗诵比赛外江管理处选送节目中担任主演(该节目获得“二等奖”),代表水利厅参加“锻造硬作风 实干抓落实”全省机关作风展示。

“四小只”组合:卢昆、胡敏、柳潇阳、牟澳。

柳潇阳,2018年进入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外江管理处,卢昆、胡敏、牟澳2024年进入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外江管理处。四个“萌新”通过精心准备、刻苦排练,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热情饱满、慷慨激昂的精彩“首秀”。期待他们今后更加精彩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