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建设与管理>>运行管理>>防汛预案
黑龙滩水库防洪度汛方案
一、黑龙滩水库简介
黑龙滩水库位于龙泉山余脉的二峨山西麓,岷江一级支流鲫江河上游,系引蓄都江堰水源为主的大(Ⅱ)型水库。该水库以灌溉为主,兼顾旅游、水产、防洪、城镇生活及工业供水等功能。设计控灌仁寿、井研、简阳3县市的121.0万亩耕地。
水库集雨面积185.5平方公里。水库正常蓄水位(吴淞高程)484米,库容3.0亿立方米,相应蓄水面积23.6平方公里。校核洪水位486.3米,相应库容3.6亿立方米。死水位468米,死库容0.64亿立方米。汛限水位482米,库容2.58亿立方米。
水库枢纽工程1970年10月1日动工,1972年1月完工。灌区工程1971年冬动工,经过8年修建,7年整治配套,到1985年基本建成灌区渠系配套工程。
二、黑龙滩水库枢纽概况
(一)大坝:大坝为浆砌条石弧形重力坝,拱弧半径500米;坝高53米;坝底长56米,底宽67.4米;坝顶长271米,顶宽6.6米;总浆砌条石28.5万立方米。
(二)引水渠道:黑龙滩水库从东风渠勤劳闸引水,引水渠长3.6公里,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
(三)输水设施:挡水坝为均质土坝,高14米。放水闸底栏高程468米,放水涵洞长98.7米,坝后明渠段长110米,暗拱长210米,隧洞1108米,总计长1526.7米,加大输水流量39.4立方米/秒。
(四)溢洪道:开敞式4孔,每孔净宽8米,由4孔8×5弧形钢闸门控制,底栏高程480米,最大泄洪流量764立方米/秒。
(五)放空洞:放空洞为钢筋混凝土圆形压力隧洞,洞长105.0米,进口洞底高程450.0米,洞内径2.0米,最大宣泄流量为57.0立方米/秒。
(六)副坝:黑龙滩水库库区内共有副坝14座,其中9座为浆砌条石重力坝,其余5座为土石坝,最大的倒骑龙副坝高19.5米。
全灌区总计建成干支斗农毛渠1319条,长3692.30公里。其中总干渠2条,长121.40公里;分干渠5条,长203.40公里;支渠8条,长142.40公里。主要建筑物2719座,长233.88公里。其中渡槽644座,长52.23公里;隧洞807座,长72.46公里;暗拱1144座,长93.98公里;倒虹管126座,长15.14公里。
三、防洪度汛组织机构
加强领导,健全防洪度汛领导班子。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根据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黑龙滩水库组建防洪指挥部,由眉山市分管副市长任指挥长,并且在黑龙滩水库管理站成立了以杜见明任组长,任彬斌任副组长,吕莉、何明轩、龙顺清等共26位同志为成员的黑龙滩水库防洪度汛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黑龙滩水库的运行管理,防洪度汛期间应加强对黑龙滩水库枢纽工程的日常巡视,并做好相应巡查记录,发现险情及时上报指挥部。
四、防洪抢险队伍
黑龙滩水库为大(Ⅱ)型水库,防洪任务十分艰巨。水库出现防洪险情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给下游人民带来不可想象的灾难。根据以往工程防洪抢险的经验,黑龙滩灌区管理处成立了以黑龙滩水库工程管理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50人组成的专业抢险队伍,专业抢险队伍由杜见明、任彬斌负责组织和指挥;并且在灌区群众防汛抢险队伍中选拔有抢险经验的300人组成的群众抢险队伍,群众抢险队伍由所在乡、村干部负责组织和指挥。各抢险队伍在水库防洪期间要随时待命,水库一旦出现防洪险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往险情发生现场,迅速投入到抢险、排险工作中,将险情带来的危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及时将群众转移和疏散到安全地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防洪抢险物资储备
黑龙滩水库防洪度汛期间为保证抢险工作落到实处,防洪抢险物资的储备是必不可少的。根据黑龙滩的工程情况,在库区范围内选择一处场地适合、交通便利的地点,用于抢险物资的储备,并派专人负责储备物资的管理工作。具体的物资储备情况:编制袋10000条、编制布2000平方米、汽、柴油2000kg、砂石料4000m3、水泥15吨、桩木200m3、雨具350套、铅丝1000kg、冲锋舟5艘、救生船10艘、救生衣400件、救生圈150只、抢险车辆7辆、抢险机具5台、抢险工具300件、发电机3台、照明设备5套。水库出现防洪险情需要调用抢险物资时,由黑龙滩灌区水库防洪指挥部下达抢险物资调用指令,管理人员收到指令后积极组织安排车辆将所需物资运至抢险地点。
六、通讯保障
防洪度汛期间加强通讯器材的日常维护与保养,保持通讯畅通,及时、准确传递指挥部的防洪度汛指令,保障水库安全度汛。
七、汛期控制运行指标
黑龙滩水库主要采取汛期降低水库水位防洪度汛,主汛期2010年7月1日至8月31日,汛限水位482.0m,库容25800万立方米,拦洪库容10200万立方米;后汛期2010年9月1日至10月31日,汛限水位483.0m,库容27880万立方米,拦洪库容8120万立方米。
八、洪水调度方案
黑龙滩水库防洪度汛起调水位482.0m,当入库流量小于或等于137.6m3/S时,应用闸门控制使泄出流量等于入流量,保持水位在482.0m;当入库流量大于137.6m3/S时,将闸门提出水面,进行自由泄洪;当水库出现设计洪水流量时,应用闸门控制保持下泄流量在483.0m3/S,以保证下游安全;当水库出现校核洪水流量时,应用闸门控制保持下泄流量在556.0m3/S,以保证下游安全;当库水位达校核洪水位485.61米时,按PMF泄洪,将闸门提出水面自由泄洪。非常情况下,可以选择适宜的山凹或有条件的副坝破口泄洪降低水库水位,确保大坝的安全。
九、安全度汛措施
(一)健全了防洪度汛组织机构,并且落实了防洪抢险队伍。
(二)黑龙滩水库防洪度汛期间,要严格按汛期控制运行指标和水库洪水调度方案控制运行。
(三)加强汛期全天24小时防洪值班和水情测报工作,做好电台安全保卫,通讯线路维护,保证汛情及时准确传递。
(四)做好溢洪道闸门、输水设施的维修养护,设置专人值班管理,确保输水设施及闸门启闭灵活,有效的泄蓄洪水。
(五)超标准下泻洪水时,及时将下游流域内的群众转移和疏散到安全地点。
(六)加强防洪度汛期间水库工程巡视,发现险情及时向指挥部汇报和处理。
(七)黑龙滩水库防洪抢险所需的物资、器材已准备就绪。
十、附表
(一)黑龙滩水库防洪度汛方案编制、审批、执行责任表
(二)黑龙滩水库汛前检查记录表
(三)黑龙滩水库枢纽工程基本资料表
(四)黑龙滩水库枢纽水文资料表
(五)黑龙滩水库汛期控制运用指标及安全度汛措施
(六)黑龙滩水库汛期防洪值班表
黑龙滩水库防洪度汛方案编制、审批、执行责任表
表一
编 说 制 明 单 的 位 问 需 题 |
编制人:张 静 负责人:曾仲良 2010年4月2日(单位盖章) |
市 水 利 局 意 见 |
初审人: 单位负责人: 年 月 日(单位盖章) |
当 地 政 府 意 见 |
领导签名: 年 月 日 |
省 水 利 厅 意 见 |
审批人: 单位负责人: 年 月 日 |
执 行 单 位 |
按度汛方案执行。
单位负责人:曾仲良 技术负责人:杜见明 2010年4月2日(单位盖章) |
黑龙滩水库汛前检查记录表
表二
组织检查单位 |
黑龙滩灌区管理处 |
检查时间 |
2010年3月27日 |
|
检查工作内容 |
大坝、副坝、取水口、引水渠、隧洞、溢洪道闸门及输配电设备等 |
|||
影响安全
渡汛的
主要问题 |
总闸电话在雷雨时通话困难。 |
|||
工程管理
单位对安
全渡汛的
准备及执
行情况
(包括对
超标准洪
水的防御
措施) |
编制了度汛方案,对发生不同标准的洪水分别采取措施:起调水位482.0米,当入库流量小于等于137.6m3/s时,用闸门控制使下泄流量等于入库流量,保持库水位482.0米;当入库流量大于136.7m3/s时,将闸门提出水面,自由泄洪;当溢洪流量达到556.0m3/s时,应用闸门控制并保持下泄流量在556.0m3/s,以保证下游安全(根据原设计);当库水位达到校核洪水位485.61米时,视天气预报和洪水分析,为保证水库安全,按PMF泄洪,将闸门提出水面,自由泄洪,经计算,水库能防御超标准洪水。汛限水位482米。 |
|||
检 查 处 理 意 见
|
加强汛期值班、工程观测、水情测报,作好闸门、机电设备的维修 养护,达到水情、雨情传递迅速准确,闸门启闭灵活。
检查组负责人:杜见明 2010年3月27日 |
|||
工 程 管 理 单 位 意 见
|
按度汛方案执行。
单位负责人:杜见明 2010年3月27日 |
黑龙滩水库枢纽工程基本资料表
表三 单位:米、m3/秒
枢纽工程所在地 |
仁寿县黑龙滩镇库坝村 |
高程系统 |
吴 淞 |
|||||
枢纽工程开工时间 |
1970年10月 |
竣工时间 |
1972年元月 |
|||||
大
坝 |
项 目 |
主 坝 |
副 坝 |
|||||
坝 型 |
条石弧型重力坝 |
(倒骑龙) 砌石重力坝 |
(马儿山1#) 砌石重力坝 |
(长五间3#) 砌石重力坝 |
||||
最大坝高 |
53.0 |
19.5 |
11.7 |
5.5 |
||||
坝顶高程 |
486.0 |
487.1 |
487.4 |
487.0 |
||||
防浪墙顶高程 |
487.2 |
487.1 |
487.4 |
487.0 |
||||
坝顶长度 |
271.0 |
110.6 |
79.2 |
103.1 |
||||
坝顶宽度 |
6.6 |
4.7 |
1.1 |
1.1 |
||||
平均内坡M值 |
0.1 |
0.1 |
0 |
0 |
||||
平均外坡M值 |
0.63-1.75 |
0.59 |
0.5 |
0.5 |
||||
溢
洪
道 |
项 目 |
正 常 |
非 常 |
|||||
位置及型式 |
距右坝肩200米,宽顶堰 |
|||||||
堰顶净宽 |
32.0 |
|||||||
堰顶高程 |
480.0 |
|||||||
流量系数M值 |
1.52 |
|||||||
闸门孔数及尺寸 |
4孔8宽5高 |
孔 宽 高 |
||||||
最大泄量 |
764.0 |
|||||||
放 水 设 备 |
项 目 |
放 水 洞 |
放 空 洞 |
|||||
孔口底高程 |
468.0 |
450.0 |
||||||
孔口尺寸(宽×高) |
2.5×4.0 |
圆管直径2.0米 |
||||||
最大过水能力 |
39.4 |
57.0 |
黑龙滩水库枢纽水文资料表
表四
枢纽工程所在流域 |
岷江水系鲫江河 |
集水面积(平方公里) |
185.5 |
||||||||||||||||||
主河道长度 (公里) |
26.5 |
主河道比降(‰) |
3.84 |
||||||||||||||||||
多年平均径流深(毫米) |
322.9 |
设计径流深(毫米) |
规划P(1809)=264 |
||||||||||||||||||
正常库容(万立米) |
30000 |
总库容(万立米) |
36000 |
||||||||||||||||||
防洪标准 |
项 目 |
重现期(年) |
上、下游洪泛影响 |
||||||||||||||||||
设计 |
校核 |
上游影响杨柳集镇,下游影响龙正等5个区镇和青神县城。 |
|||||||||||||||||||
现在能达到 |
500 |
5000 |
|||||||||||||||||||
应当达到 |
500 |
5000 |
|||||||||||||||||||
设计暴雨 |
项 目 |
设 计 |
校 核 |
降水统计、预告值(毫米) |
|||||||||||||||||
24小时均值暴雨量(毫米) |
110 |
110 |
多年平均降水量 |
1055.2 |
|||||||||||||||||
相应频率24小时暴雨量(毫米) |
445.5 |
597.3 |
多年平均(6-9月)降水量 |
771.2 |
|||||||||||||||||
三日暴雨量(毫米) |
本年度预告年降水量 |
||||||||||||||||||||
最大可能降水量(毫米) |
本年(6-9月) 预告降水量 |
||||||||||||||||||||
调洪计算 |
洪水 频率 (%) |
洪峰流量
(m3/秒) |
洪水总量
(万立米) |
起调 水位 (米) |
调洪最高水位 (米) |
最 大 库 容 (万立米) |
调 洪 库 容 (万立米) |
最大下泄流量 (m3/秒) |
安全允 许水位 (米) |
||||||||||||
设计 |
2007 |
10015.1 |
482.0 |
484.62 |
31550 |
5750 |
483.0 |
484.7 |
|||||||||||||
校核 |
2770 |
13571.2 |
482.0 |
485.61 |
34158 |
8358 |
556.0 |
485.4 |
|||||||||||||
PMF |
2958 |
14522.8 |
482.0 |
485.79 |
34662 |
8862 |
677.0 |
485.4 |
|||||||||||||
极值统计 |
建库后坝址实测最高蓄水 |
出现时间(年、月、日) |
1988.11.14 |
库区汛期实测最大降水量 |
出现时间(年、月、日) |
1982.8.15 |
|||||||||||||||
最高水位(米) |
484.48 |
最大一小时暴雨量(毫米) |
|||||||||||||||||||
最大库容(万立米) |
31200 |
最大24小时暴雨量(毫米) |
263.3 |
||||||||||||||||||
最大下泄流量(m3/秒) |
0 |
最大三日暴雨量(毫米) |
278.1 |
黑龙滩水库汛期控制运用指标及安全度汛措施
表五
洪 水 调 度 方 式 |
起调水位482.0米,当入库流量小于等于137.6m3/s时,用闸门控制使泄出水流量等于入库流量,保持库水位482.0米;当入库流量大于136.7m3/s时,将闸门提出水面自由泄洪;当溢洪流量达到556.0m3/s时,应用闸门控制并保持下泄流量在556.0m3/s,以保证下游安全;当库水位达到校核洪水位485.61米时,视天气预报和洪水分析,为保证水库安全,按PMF泄洪,将闸门提出水面,自由泄洪。 |
|||||||
汛 期 控 制 运 用 指 标 |
主 汛 期 |
后 汛 期 |
||||||
日期 (月、日) |
限蓄水位 (米) |
蓄水量 (万米3) |
拦洪库容(万米3) |
日期 (月、日) |
限蓄水位 (米) |
蓄水量 (万米3) |
拦洪库容(万米3) |
|
7、1— 8、31 |
482.0 |
25800 |
10200 |
9、1— 10、31 |
483.0 |
27880 |
8120 |
|
安 全 度 汛 措 施 |
1、严格按度汛方案控制运行。 2、建立防汛抢险机构和组织抢险队伍。 3、加强值班和水情预报监测及工程巡查,发现险情及时汇报处理。 4、经常检查维修放水设备,保证运用自如,随时准备宣泄洪水。 5、做好电台安全保卫,通讯线路维护,保证汛情及时准确传递。 6、超标准下泄洪水时,确保下游安全转移。 7、水泥、河沙、雨衣、备用电源等防汛抢险工具及物资已准备就绪。 |
黑龙滩水库汛期防洪值班表
表六
班
序 |
时 间
(月、日) |
值班人员
人 数 |
有关值班人员名单 |
||
领 导 |
观测人员 |
电话(台)人员 |
|||
第
一
班 |
5月1日-10日 6月1日-10日 7月1日-10日 8月1日-10日 9月1日-10日 10月1日-10日 |
3 |
任彬斌 |
刘 忆
龙顺清 |
刘 忆 |
第
二
班 |
5月11日-20日 6月11日-20日 7月11日-20日 8月11日-20日 9月11日-20日 10月11日-20日 |
3 |
杜见明 |
代晓君
熊宇飞 |
代晓君 |
第
三
班 |
5月21日-31日 6月21日-30日 7月21日-31日 8月21日-31日 9月21日-30日 10月21日-31日 |
4 |
任彬斌 |
吕 莉
何明轩 |
吕 莉 |
黑龙滩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黑龙滩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的编制主要是针对因突发事件(超标准水文气象灾害、超设防标准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导致水库面临重大险情威胁,影响水库防汛安全。为了有效防止和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保证水库及上、下游人民生产生活、工矿企业生产安全而预先制定的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抢险救灾应急预案。
1.2编制依据
黑龙滩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的编制主要根据国家防总印发的《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编制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防汛条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编制而成,同时也结合黑龙滩水库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
1.3编制原则
黑龙滩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的编制是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坚持贯彻执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全面部署,保证重点;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全力抢险,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采取紧急抢护措施,力保水库工程安全,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减轻灾害损失。
1.4适用范围
根据黑龙滩水库工程特点和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超标准洪水、工程隐患、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战争或恐怖事件、上游溃坝、上游大体积漂移物的撞击等),制定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的范围和条件,并根据出现情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若水库出现下列情况,可向眉山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提出启动水库防洪应急预案的申请,待批复后即可启动水库防洪应急预案。
(一)挡水建筑物:发生严重的大坝裂缝、滑坡、管涌以及漏水、大面积散渗、集中渗流、决口等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
(二)泄水建筑物:紧急泄洪时溢洪道启闭设备失灵,侧墙倒塌,底部严重冲刷等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输水洞严重断裂或堵塞,大量漏水浑浊,启闭设备失灵等可能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
(三)超设防标准地震导致大坝裂缝、基础破坏等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
(四)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导致水库水位严重壅高等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
(五)根据审定的洪水预报方案,预报水库所在流域内可能发生超标准洪水。
(六)库区出现漂船、漂木等难以通过泄洪道的漂移物体以及危险物品可能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
2、工程概况
2.1流域概况
黑龙滩水库位于岷江支流鲫江河上游,仁寿县境内。水库大坝为浆砌条石弧形重力坝,1970年动工修建,1972年1月竣工,1974年2月至1975年5月曾进行加固,坝高53米,坝顶长271米。枢纽工程除大坝外还有溢洪道、放空隧洞、输水隧洞、副坝14座、引水渠等。
水库大坝以上河长26.5千米,集雨面积185.5平方千米,河床平均比降3.84‰。坝址以上主要有两条支流,左支是阴溪河,流域面积66平方千米,河长18.5千米,河床比降为5.11‰;右支是鲫江河,流域面积119.5平方千米,河长26.5千米,河床比降为3.14‰。总库容3.6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484.0米,库容3.0亿立方米,水域面积23.6平方千米。库区内东南深沟高壑,林木葱郁;西北丘浅土厚、田陌相连,水源充沛,主产粮食。
水库多年平均降雨量1022.0毫米,主要分布在6—9月(832.9毫米),原设计多年平均径流量0.79亿立方米。水库以引蓄都江堰水为主要水源,多数年份引水在2.0亿立方米以上。水库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32.8毫米,5—8月最大均超过100毫米;水库多年平均气温为17.4℃,7月最高达26.3℃,1月最低为7.0℃,极端最高气温40.6℃(1977年8月3日),极端最低气温-2.9℃(1977年12月29日)。
水库泥沙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水库流域来沙,原设计每年44.7万立方米,经分析偏大;二是东风渠来沙,多年平均每年约2.1万立方米。
2.2工程基本情况
黑龙滩水库枢纽工程于1970年10月1日动工修建,1972年1月竣工。灌区工程1971年冬动工,经过8年修建,7年整治配套,到1985年基本建成灌区渠系配套工程。
黑龙滩水库枢纽工程是以灌溉和供水为主,兼有发电、防洪、环境保护、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II)型水利枢纽工程,工程技术特性见附表。
黑龙滩水库枢纽主要建筑物:
(一)挡水建筑物:大坝为浆砌条石弧形重力坝,拱弧半径500米;坝高53米;坝底长56米,底宽67.4米;坝顶长271.0米,顶宽6.6米;总浆砌条石28.5万立方米。
(二)引水渠道:黑龙滩水库从东风渠勤劳闸引水,引水渠长3.6公里,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
(三)输水建筑物:挡水坝为均质土坝,高14米。放水闸底栏高程468米,放水涵洞长98.7米,坝后明渠段长110米,暗拱长210米,隧洞长1108米,总计长1526.7米,加大输水流量39.4立方米/秒。
(四)泄水建筑物:溢洪道为开敞式4孔,每孔净宽8米,由4孔8×5弧形钢闸门控制,底栏高程480米,最大泄洪流量677立方米/秒。
(五)放空洞:放空洞为钢筋混凝土圆形压力隧洞,洞长105.0米,进口洞底高程450.0米,洞内径2.0米,最大宣泄流量为57.0立方米/秒。
(六)副坝:黑龙滩水库库区内共有副坝14座,其中9座为浆砌条石重力坝,其余5座为土石坝,最大坝高19.5米。
历史上对黑龙滩水库大坝进行过两次加固,第一次在1974年2月至1975年5月曾对大坝进行加固,第二次黑龙滩水库枢纽病险工程整治自1993年10月开工,至2004年3月按审批工程项目完成了:大坝基础帷幕灌浆、廊道内挂网抹面、大坝迎水面防渗面板及防渗墙、大坝下游排水工程、大坝左右坝肩整治,溢洪道闸房改建、启闭机改造;溢洪道挑流鼻坎整治、单薄分水岭帷幕灌浆、各副坝帷幕灌浆及加固、引水渠系工程整治以及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的整治。
2009年12月27日,由四川省水利厅主持,邀请有关单位及专家对黑龙滩水库病害整治进行了竣工验收,认为黑龙滩水库病害整治已按设计全面完成,工程是安全的。病害整治已通过验收。
工程及防洪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溢洪道无专用电话,水情传递仅无线电话一种传输方式。
(二)防洪抢险经费不足。
(三)抢险车辆及船只有限。
2.3水文
流域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活动和四川盆地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冬无严寒,春夏多旱,夏秋降水量集中,全年无霜期长的主要气候特点。流域内气候温和多年平均降雨量1022.0毫米,主要分布在6—9月,计832.9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79亿立方米。水库以引蓄都江堰水为主要水源,多数年份引水在2.0亿立方米以上。水库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32.8毫米,5—8月最大均超过100毫米;水库多年平均气温为17.4℃,7月最高达26.3℃,1月最低为7.0℃,极端最高气温40.6℃(1977年8月3日),极端最低气温-2.9℃(1977年12月29日)。
流域内年降水量分配不均匀,累年平均降水量最多是7月,达249.0 mm,其次是8月为224.7 mm;最少是12月,只有9.2 mm,其次是1月9.3 mm。水库坝址处的洪水是暴雨形成,暴雨多出现在7—8月,暴雨强度大,降雨量集中,洪水陡涨陡落,过程历时短。
水库流域内现有水文观测站6个,其中大坝观测站由专人观测,其余为委托站,大坝观测站设有降雨、蒸发、气温、湿度、风速等观测项目。黑龙滩水库的洪水预报主要靠当地气象部门通过区域内降雨的情况,预测可能发生洪水的时间、强度,以书面或电话形式传达。
2.4工程安全监测
黑龙滩水库工程安全监测项目有:水库水位运行监测、大坝变形监测(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渗漏监测。水位监测设置在右坝肩,大坝变形监测设置在坝顶及下游坝坡上,渗漏监测设置在坝后,各种监测设施布置到位、工作良好。
水库建成后随着库水位的上升,坝体廊道从1972年4月出现第一条裂缝到1973年12月发展到15条;廊道渗漏量也逐渐增大,1973年10月10日达219立方米/日(库水位480.01米),渗漏水流析出大量的白色物质碳酸钙。经分析,大坝设计采用摩擦系数0.55偏高,坝体不稳;渗漏偏大,而且带出大量钙物质。根据这种情况,1974年2月至1975年5月对大坝进行加固,安砌浆砌条石8.5万立方米;1993年至2003年对大坝进行基础帷幕灌浆;2002年对大坝迎水面468—474高程进行了防渗墙的浇筑。通过整治,使大坝渗漏量减少2/3,大坝更加稳定。
2.5汛期调度运用计划
黑龙滩水库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功能的大(II)型水库,防洪任务艰巨。汛期为确保水库工程及下游安全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调度运用计划。对发生不同标准的洪水分别采取调度措施:起调水位482.0米,当入流量小于等于137.6m3/s时,用闸门控制使泄出水流量等于入库流量,保持库水位482.0米;当入流量大于136.7m3/s时,将闸门提出水面,自由泄洪;当溢洪流量达到556.0m3/s时,应用闸门控制并保持下泄流量在556.0m3/s,以保证下游安全;当库水位达到校核洪水位485.61米时,视天气预报和洪水分析,为保证水库安全,按PMF泄洪,将闸门提出水面,自由泄洪。
2.6历史灾害及抢险情况
黑龙滩水库建成后,经历过多次洪水考验。其中2002年8月8日至14日,库区普降大暴雨,大坝降雨266.9毫米(其中大坝8月8日降雨214.0毫米),隧洞205.0毫米、分水240.3毫米、团结149.5毫米、勤劳闸113.6毫米。库水位由478.99米上升到480.46米,在此期间东风渠来水量为923万立方米,水库出库水量为197万立方米,测得当地径流量为2085万立方米,因库水位未达到汛限水位482米,水库未泄洪,并且水库未出现险情。
3、突发事件危害性分析
3.1重大工程险情分析
黑龙滩水库属于大(II)型水库,坝址以上积雨面积为185.5 km2,河长89.5 km。根据以往水库运行情况,可能导致水库工程出现重大险情的主要因素有:超标准洪水、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以上因素可能导致水库出现重大险情的种类有:水库库区周边山体出现滑坡,坝基渗漏、失稳,溃坝。
若出现水库周边山体滑坡,坝基渗漏、失稳,启闭设备失灵等重大险情,可能导致坝体受损变的单薄,水库水位迅速升高,大坝本身无法承受巨大压力而发生倾覆或溃决,致使水库工程受损无法发挥其效益,同时也会对下游的城镇、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电力设施、通讯设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2大坝溃决分析
根据黑龙滩水库多年来的运行情况,可能导致水库大坝溃决的主要因素有:超标准洪水、工程隐患、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战争或恐怖事件、其它等,由上述因素引起的水库溃决形式为:局部溃坝,形成底宽47.0m,顶宽88.0m,深46.0m的缺口断面,溃口处形成洪峰流量为47000m3/s的洪水直接威胁到下游175.0km2范围内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工矿企业的安全,黑龙滩大坝稳定复核及水库大坝溃坝洪水演算成果见附件。
(一)对鲫江河沿岸的影响:
鲫江河沿河场镇在遭受溃坝洪水时,其淹没深度都在13.0 m以上,沿河被淹没土地约4万亩,受灾人口5万人。
(二)对岷江两岸的影响:
青神县城现行防洪设计防洪标准为11050m3/s,黑龙滩溃坝洪水到达青神时的洪峰流量约35000m3/s,县城将遭受灭顶之灾。
粤江河出口处岷江大堤顶部高程约400.0m,低于黑龙滩溃坝洪峰水位412.0m,岷江两岸附近及下游淹没土地约10万亩,受灾人口约12万人。
3.3副坝溃决分析
黑龙滩水库库区共有副坝14座,位于水库右支流长滩河右侧相对高程较低的垭口处,其中浆砌条石重力坝9座,均质土坝5座。
黑龙滩水库枢纽病害整治期间,已对原有14座副坝进行了加固和灌浆处理,处理后的副坝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运行情况正常起到应有的作用。
黑龙滩水库副坝所在的垭口外山高、谷深、沟窄,人员居住较少,且周边无重要的建筑物及重点保护城镇,即使发生溃坝,溃坝形成洪水最终通过长滩河、鲫江河汇入岷江;副坝溃坝形成洪水最大流量约为5600m3/s远低于青神县城现行防洪标准11050m3/s及岷江河道安全泄量10000m3/s,所以不会对洪水汇流路线上的青神县城、岷江下游河道带来灾害性影响,其次溃坝洪水经过形成淹没区仅占主坝溃坝洪水形成淹没区的一小部分,总的来讲影响范围较小。副坝溃坝洪水计算成果见下表:
副坝工程主要指标及溃坝洪水流量统计表
名 称 |
坝 型 |
坝 高 (m) |
坝 长 (m) |
坝顶高程 (m) |
溃坝流量 (m3/s) |
倒 骑 龙 |
浆条重力坝 |
19.5 |
110.6 |
487.1 |
5574.5 |
拦 沙 坝 |
浆条重力坝 |
18.0 |
100.0 |
487.0 |
4346.7 |
长五间3号 |
浆条重力坝 |
5.5 |
103.1 |
487.0 |
462.5 |
川主庙1号 |
浆条重力坝 |
5.8 |
70.0 |
487.2 |
401.8 |
川主庙2号 |
浆条重力坝 |
3.1 |
50.0 |
487.1 |
111.5 |
川主庙3号 |
浆条重力坝 |
5.3 |
47.1 |
487.1 |
281.4 |
马儿山1号 |
浆条重力坝 |
11.7 |
79.2 |
487.4 |
2322.5 |
马儿山2号 |
浆条重力坝 |
4.3 |
28.8 |
487.1 |
119.2 |
马儿山3号 |
浆条重力坝 |
5.4 |
56.0 |
487.2 |
324.3 |
长五间1号 |
均质土坝 |
3.3 |
40.0 |
487.3 |
85.4 |
长五间2号 |
均质土坝 |
2.9 |
70.0 |
486.9 |
62.3 |
长五间4号 |
均质土坝 |
3.3 |
37.5 |
487.3 |
83.9 |
指 路 碑 |
均质土坝 |
3.9 |
26.0 |
487.6 |
116.4 |
挡 水 坝 |
均质土坝 |
20.0 |
65.6 |
487.5 |
3498.7 |
3.4影响范围内有关情况
黑龙滩水库溃坝将会淹没下游175.0km2范围内的16万亩耕地,淹没县城1个(青神县),淹没乡镇17个,受灾人口2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0亿元(1996年统计直接经济损失为10亿元)。
青神县城为黑龙滩水库溃坝影响范围内的重点保护对象。为抗御洪水,青神县上下游的岷江两岸均筑有护岸堤,高程为392.7—400m,根据护堤高程计算,青神县城段河道最大安全泄量为10000m3/s,青神县城的现行防洪标准为P=10%,设计洪水位392.3m,流量11050m3/s。
4、险情监测与报告
4.1险情监测和巡查
黑龙滩水库运行期间由黑龙滩水库理站安排专人负责对水库工程险情监测和巡查,每天坚持徒步对挡水、泄水及其它建筑物进行两次巡查,并将每次巡查结果登记、记录。
4.2险情上报与通报
黑龙滩水库运行期间发现险情,管理站应将险情发生具体情况以最有效的方式向水库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汇报,再由指挥部向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情况。
5、险情抢护
5.1抢险调度
黑龙滩水库运行期间相关管理站应加强水库的管理和巡查,在巡查中发现险情,应将险情发生部位、范围、原因等具体情况以最有效的方式向水库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汇报。当水库水位未超过汛限水位时,应做好对发生险情部位的监测和保护,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并积极组织抢险人员排除险情,一但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时,由指挥部下达开闸泄洪指令,管理站应立即执行指令开闸泄洪,确保水库工程安全,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对险情周围的群众进行疏散、转移,以免群众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为保证下游泄洪时的安全,水库允许最高水位下的最大下泄流量不超过556.0m3/s,非常情况下溢洪道闸门全开自由出流,最大下泄流量为677.0m3/s。
5.2抢险措施
(一)发生坝体裂缝应急抢险措施:
⑴出现坝体裂缝应及时查清产生的原因,并上报水库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
⑵重力坝发生裂缝时,应及时放出库水降低水库运行水位使裂缝露出水面,此时用高标号水泥砂浆进行填塞封闭裂缝;当坝体裂缝较多渗漏严重时,可考虑增设上游防渗层;当坝体由于多种原因产生数量众多的贯穿性裂缝,或在大范围内出现严重渗漏时,采用灌浆法充填裂缝,恢复坝体的整体性防止坝体的渗漏,提高坝体的强度。
⑶及时转移和疏散区域内的群众,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⑷险情排除后,工程管理单位应加强防洪期间的日常管理并派专人负责,防止再次出现险情。
(二)发生抗滑稳定险情抢险措施:
⑴出现大坝抗滑稳定险情时,首先分析大坝产生原因,制定相应抢险措施,并及时上报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同时做好转移和疏散区域的群众准备。
⑵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启泄水设施放出库水,降低水库运行水位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
⑶增加坝体所受垂直力,增大坝体的抗滑稳定性。①加大坝体剖面增加坝体自重措施,加大剖面时可从坝的下游面进行,抢险应注意新旧坝体之间结合紧密。②预应力锚索锚固措施,采用预应力锚索锚固时,从坝顶钻孔到坝基孔内放置钢索,将其下端锚入坝基内的完整岩层中,在坝顶的另一端施加拉力使钢索受拉,坝体受压,从而增加坝体的抗滑稳定。
⑷减小扬压力,增大坝体的抗滑稳定性。①补强帷幕灌浆及能减小扬压力,又能减小坝基渗漏,保证坝基软弱夹层的渗透稳定,增加坝基的抗滑稳定。②加强坝基的排水系统。在帷幕灌浆下游加强坝基的排水系统,增加排水能力,降低坝底扬压力,增加坝基的抗滑稳定。帷幕与排水配合使用,将更好地保证坝基的抗滑稳定性。③增设上游防渗阻滑板。
⑸增加尾岩抗力,增大坝体的抗滑稳定性。①坝趾深齿,在坝趾下游修建深齿,增大尾岩抗力,提高坝基的抗滑稳定性。②坝趾预锚,在坝趾下游抗力体部分采取预锚措施,增加坝基的抗滑稳定。③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在坝趾下游抗力体部分于铅垂方向布置钢筋混凝土桩,深入到控制滑动面以下完整岩层,利用桩所承受的推力,加大尾岩抗力,增加坝基的抗滑稳定性。
⑹险情排除后,工程管理单位应加强防洪期间的日常管理并派专人负责,防止再次出现险情。
(三)发生泄洪时溢洪道闸门故障抢险措施:
⑴出现泄洪时溢洪道闸门故障时,应及时上报水库防洪应抢险急指挥部,同时做好转移和疏散区域的群众准备。
⑵开启备用泄洪设施(泄洪底孔、放水洞)进行泄洪,以便于降低水库运行水位,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为抢险争取时间。
⑶汛期前做好溢洪道备用电源的储备,一旦发生供电线路损坏不能供电影响闸门正常开启时,应紧急启用备用电源保障泄洪闸的正常开启泄洪,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影响水库防洪安全。
⑷派出专业抢险人员对出故障的闸门进行抢修,若不能及时排除故障,在紧急情况下炸掉胸墙变孔口出流为堰顶溢流,加大溢洪道的下泄流量,确保水库和大坝的安全。
(四)发生超标准洪水应急抢险措施:
⑴出现超过设计的校核防洪标准的洪水时,应及时上报水库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
⑵加高加固大坝防浪墙或抢筑挡水子堰。
⑶开启泄洪闸泄洪,以便于降低水库运行水位,保证水库的安全运行。
⑷选择适宜的山凹破口泄洪,保障主坝避免洪水漫溢而发生溃决事故。
⑸及时转移和疏散泄洪区域内的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发生库区山体滑坡导致水库水位严重壅高等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抢险措施:
⑴出现库区山体滑坡导致水库水位严重壅高等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时,应及时上报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
⑵开启泄洪闸、泄洪底孔、放水洞进行泄洪,降低水库水位,保障水库的安全运行。
⑶开启泄洪设施仍不能有效降低库水位时,选择适宜的山凹破口泄洪,保障水库及大坝的安全。
⑷为防止再次滑坡,在滑坡体外围布置排水沟槽,截断流至滑坡体上水流,确保滑坡体的稳定。
⑸对滑坡体进行削坡、减载,防止滑坡体产生进一步的滑动。
⑹及时转移和疏散滑坡体周围的群众安全撤离。将险情带来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六)发生管涌、漏洞时应急抢险措施:
⑴出现管涌、漏洞时应及时查清发生管涌、漏洞部位,并上报水库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
⑵组织抢险人员在大坝迎水面抛填砂袋、块石封堵管涌、漏洞入口防止库水继续渗入,提高坝体与坝基的防渗能力;在大坝下游做好反滤导渗设施,使渗入坝体和坝基的渗水在不带走土颗粒的情况下安全通畅地排到下游,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
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启泄洪设施降低库水位,保证抢险工作顺利进行。
⑷及时转移和疏散区域内的群众,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⑸险情排除后,工程管理单位应加强防洪期间的日常管理并派专人负责,防止再次出现险情。
(七)发生滑坡时应急抢险措施:
⑴出现滑坡时应及时查清原因,并上报水库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
⑵由于坝体填筑质量差或因库水位骤降而引起的滑坡时,应立即停止放水或减缓放水速度,在不影响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可在滑坡体上部削坡减载;在可能的滑坡底部位置抛投砂袋、石料进行压重固脚。
⑶在高水位作用下发生滑坡时,应开启泄洪设施尽可能降低库水位,但同时也要控制好库水降落的速度,防止因库水位骤降而影响上游坝坡的稳定。
⑷因坝体渗漏而引起的下游坡滑坡时,一方面在坝体上游坡抛投砂袋、石料堵漏,减少通过坝体的渗量,另一方面在滑坡体的坡面上开沟导渗使滑坡体中积水能够很快排出,挖除滑坡体上部的松软土体,对裂缝上侧陡坎部分进行削坡减载;并及时的填塞裂缝防止雨水入渗扩大险情。
⑸及时转移和疏散区域内的群众,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⑹险情排除后,工程管理单位应加强防洪期间的日常管理并派专人负责,防止再次出现险情。
(八)发生溃坝应急抢险措施:
根据溃坝洪水演算成果分析,黑龙滩水库大坝在特殊情况下出现溃坝险情时,溃口流量为47000m3/s,淹没水深均在13.0m左右,可导致青神县全县城淹没,溃坝时洪峰到达县城时间2小时,在接到撤离通知后相关部门应及时组织车辆、人员将淹没区内的群众在洪峰到达前撤离至安全高程以上,具体撤离方式和路线由地方防办制定并组织执行。黑龙滩水库大坝出现溃坝险情时,需要紧急撤离人员范围:仁寿县的龙正镇、烂坝子、金顺;眉山市的家相(石子场)、新场(复兴)镇及乡村5.5万人口,青神县的黑龙场、青竹铺、青城、西尤、县城、天庙、罗渡等场镇及乡村15.0万人口。
5.3应急转移
黑龙滩水库防洪期间应加强防汛值班管理,并安排人员负责汛期水库工程设施的巡视和检查,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同时做好险情发生时的人员撤离和转移工作。
(一)发生溃坝险情时:需要在5小时内紧急调用汽车800辆,撤离和转移仁寿县的龙正镇、烂坝子、金顺,眉山市的家相、新场镇,青神县的黑龙场、青竹铺、青城、西尤、县城、天庙、罗渡等18个场镇、1个县城共计21.0万人口,转移、撤离至安全地点。
(1)仁寿县影响范围内的龙正镇、烂坝子、金顺的人员转移、撤离的具体工作由龙正镇党委书记、镇长负责,相关的村、社主要负责人协助完成险情发生区域内人员的转移、撤离工作。
(2)主要转移线路:
1、向周围地势较高且易于转移人员安置的山坡上转移,等待救援。
2、靠近眉山方向的人员,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向眉山转移、撤离安置。
3、靠近仁寿县方向的人员,可以向高店方向转移、撤离安置。
(3)眉山市影响范围内的家相、新场镇的人员转移、撤离的具体工作由东坡区党委书记、区长负责,相关的村、社主要负责人协助完成险情发生区域内人员的转移、撤离工作。
(4)主要转移线路:
1、向周围地势较高且易于转移人员安置的山坡上转移,等待救援。
2、向眉山方向转移、撤离安置。
(5)发生溃坝险情时由眉山市人民政府向青神县人民政府下达人员转移、撤离指令,青神县影响范围内的黑龙场、青竹铺、青神、西尤、青神县城、天庙、罗渡的人员转移、撤离的具体工作由青神县县委书记、县长负责,县级各部门及相关的村、社主要负责人协助完成险情发生区域内人员的转移、撤离工作。
(6)主要转移线路:
1、向县城及各场镇周围地势较高且易于转移人员安置的山坡上转移,等待救援。
2、向仁寿方向经高店向外转移、撤离安置。
3、向井研或洪雅方向转移、撤离安置。
4、人员转移、撤离时应切忌不可沿岷江下游转移,防止因溃坝洪水汇入河流后引发更大的灾害,应选择地势较高、地形较开阔位置转移和撤离人员。
(二)发生坝体裂缝险情时:需要在72小时内紧急调用汽车80辆,转移和疏散流域内的2个乡、7个村共计1.0万人口,撤离至安全地点。
(1)发生坝体裂缝险情时,人员转移、撤离的具体工作由龙正镇党委书记、镇长负责,相关的村、社主要负责人协助完成险情发生区域内人员的转移、撤离工作。
(2)主要转移线路:
1、距发生险情大坝1.5Km范围内的人员,主要向周围地势较高的山坡上转移和撤离,等待救援。
2、距发生险情大坝1.5Km范围外的人员,主要向高店方向转移和撤离。
(三)发生抗滑稳定险情时:需要在24小时内紧急调用汽车120辆,转移和疏散危险区域内3个乡、12村共计2.0万人口,撤离至安全地点。
(1)发生抗滑稳定险情时,人员转移、撤离的具体工作由龙正镇党委书记、镇长负责,相关的村、社主要负责人协助完成险情发生区域内人员的转移、撤离工作。
(2)主要转移线路:
1、距发生险情大坝1.0Km范围内的人员,主要向周围地势较高的山坡上转移和撤离,等待救援。
2、距发生险情大坝1.0Km范围外的人员,主要向高店方向转移和撤离。
3、向高店方向转移有困难的人员,可以向眉山转移和撤离。
(四)发生溢洪道故障险情时:需要在5小时内,紧急转移和撤离泄洪区域内3个村1200人至安全地点。
(1)发生溢洪道故障险情时,人员转移、撤离的具体工作由龙正镇党委书记、镇长负责,相关的村、社主要负责人协助完成险情发生区域内人员的转移、撤离工作。
(2)主要转移线路:
1、溢洪道周边的人员,主要向溢洪道周围地势较高的山坡上转移和撤离,等待救援。
2、其余人员可以向眉山方向转移和撤离。
(五)发生超标准洪水时:需要在24小时内,紧急调用汽车100辆转移和疏散流域内2个乡、8个村共计1.5万人口,撤离至安全地点。
(1)发生超标准洪水时,人员转移、撤离的具体工作由龙正镇党委书记、镇长负责,相关的村、社主要负责人协助完成险情发生区域内人员的转移、撤离工作。
(2)主要转移线路:
1、向水库库区周围地势较高的山坡上转移和撤离,等待险情排除。
2、可以向眉山方向转移和撤离。
3、可以向高店方向转移和撤离。
黑龙滩水库发生防洪险情时,流域内人员和财产的撤离、转移、疏散工作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落实、和安置,转移和安置后的警戒、安全措施等主要由当地公安机关负责。
6、应急保障
6.1组织保障
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根据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黑龙滩灌区管理处成立了黑龙滩灌区水库防洪抢险指挥部。指挥部人员组成:曾仲良任组长,唐茂林、李忠孝任副组长;成员有:宋大军、徐宁、黄廷统、梅建聪、刘吉红、杜见明、任彬斌。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下设参谋部、后勤部。
参谋部负责水文、气象、水工观测和抢险救灾技术指导。参谋部由宋大军、黄廷统负责,(联系电话:028—36201473、028—36202209)。
后勤部负责抢险物资、食品、通讯、电力、治安、医疗卫生、宣传、车辆调度。后勤部由梅建聪、刘吉红负责,(联系电话:028—36201310)。
6.2队伍保障
根据以往工程抢险的经验,黑龙滩灌区管理处成立了以黑龙滩水库工程管理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抢险队,并且在灌区群众防汛队伍中选拔有抢险经验的人员组成群众抢险队伍。黑龙滩水库一旦发生防洪应急预案所列示险情时,专业抢险队伍和群众抢险队伍应在接到指挥部抢险指令后立即赶往发生险情地点,以最快的速度组织实施抢险工作,及时将群众转移和疏散到安全地点。
黑龙滩水库为大(Ⅱ)型水库,防洪任务十分艰巨。水库防洪出现险情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给下游人民带来不可想象的灾难,为此黑龙滩灌区管理处在黑龙滩水库组织成立了50人的专业抢险队伍,专业抢险队伍由杜见明、任彬斌负责组织和指挥(联系电话:028—36301082);群众抢险队伍人员不少于300人,群众抢险队伍由所在乡、村干部负责组织和指挥,由杜见明、任彬斌负责联系、广播通知。并根据发生险情的情况随时增加抢险人数。各抢险队伍在水库防洪期间要随时待命,水库一旦出现险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往险情发生现场,迅速投入到抢险、排险工作中,将险情带来的危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6.3物资保障
防洪期间为保证抢险工作落到实处,抢险物资的储备是必不可少的。根据黑龙滩的工程情况,在大坝左坝肩范围内选择一处场地适合、交通便利的地点,用于抢险物资的储备,并派专人负责储备物资的管理工作。具体的物资储备情况:编制袋 10000条、编制布2000平方米、汽、柴油2000kg、砂石料4000m3、水泥15吨、桩木200m3、雨具350套、铅丝1000kg、冲锋舟5艘、救生船10艘、救生衣400件、救生圈150只、抢险车辆7辆、抢险机具5台、发电机3台、照明设备5套;抢险工具储备情况:铁锄150把、铁铲150把、钢钎150根、竹筐350个、电筒200把。水库防洪一旦出现险情需要调用抢险物资时,由黑龙滩灌区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下达抢险物资调用指令,管理人员收到指令后积极组织安排车辆将所需抢险物资种类、数量在1小时内运至抢险地点。
6.4通讯保障
黑龙滩水库防洪期间一旦出现防洪险情,工程管理单位要以各种有效的方式(有线通讯、无线通讯、移动通讯)将情况上报黑龙滩灌区水库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并保持通讯畅通及时、准确传递水库应急指挥部的抢险指令,随时向指挥部汇报抢险情况,保证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6.5其他保障
6.5.1卫生保障
救灾防疫所需的物资、药品由所在地县级卫生防疫部门负责组织、调拨(联系电话:028—36233201),并实行集中储存和管理,统一发放,确保救灾防疫物资和药品能够在发生灾害后及时、安全发放到每个受灾群众的手中,保障每个因发生灾害而受灾的群众能得到有效救助。
6.5.2交通保障
救灾期间所需交通工具由所在地县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负责协商、落实安排相关事项(联系电话:028—36294399)。
6.5.3安全保障
救灾期间的安全保障,由所在地县级公安部门负责落实受灾转移群众的安全保卫和灾区的治安工作,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联系电话:028—36201122)。
有关抢险救灾情况的宣传报道实行统一管理,任何人未经防洪抢险指挥部门的批准不得擅自对外发布任何消息。
7、《应急预案》启动和结束
7.1启动和结束条件
当水库遭遇突发事件而发生危害水库工程及下游城镇、群众生命财产、通讯及电力设施安全的险情时,即可启动应急预案;当险情得到控制并完全排除后,经检查无遗漏隐患时,即可结束应急预案。
7.2决策机构与程序
启动与结束《应急预案》的决策机构为眉山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
险情发生时:水库工程管理单位→黑龙滩灌区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向眉山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启动应急预案→险情排除→向眉山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结束应急预案。
8、附件
8.1附图
(一)黑龙滩水库枢纽工程布置图
(二)黑龙滩水库大坝、溢洪道、输水隧洞剖面图
(三)黑龙滩水库水位、库容、面积、泄洪流量关系曲线图
(四)黑龙滩水库溃坝洪水风险示意图
8.2附表
(一)黑龙滩水库工程技术特性表
(二)黑龙滩水库度汛方案
(三)黑龙滩大坝稳定复核及水库溃坝洪水计算书
(四)黑龙滩水库水位—库容—面积—泄流量关系表
8.3大坝安全鉴定报告书
黑 龙 滩 灌 区
东南总干渠城区段2010年防汛抢险应急预案
东总干渠、南总干渠是黑龙滩灌区的主要输水渠道之一,都起于东方红隧洞出口分水闸,东总干渠止于李家沟水库进水闸,全长71.88km,控灌面积37.63万亩,占整个黑龙滩灌区灌面的41.3%;南总干渠止于碑儿坳分水闸,全长49.68km,控灌面积53.48万亩,占整个黑龙滩灌区灌面的58.7%,东南总干渠自1972年投入运行以来社会效益和经济十分明显,为灌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东总干渠仁寿县城城区段0+000—3+000、南总干渠仁寿县城城区段0+000—7+000(城南电站)系傍山开凿,地质结构差,外提相对比较单薄,渠道渗漏明显,渠道高于县城30—50m,绕城区以上通过。仁寿县城人口已达20余万,企业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集中,该段渠道防汛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防止因突发事件(超标准水文气象灾害、超设防标准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导致渠道面临重大险情威胁,影响渠道工程的防汛安全。为了有效防止和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确保仁寿县城区及南总干渠工程的安全,特制定以下防汛预案。
一、编制依据
东南总干渠城区段防汛预案的编制主要根据国家防总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防汛条例》等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编制而成,同时也结合东南总干渠城区段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防汛预案。
二、编制原则
东南总干渠城区段防汛预案的编制是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坚持贯彻执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全面部署,保证重点;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全力抢险,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采取紧急抢护措施,力保渠道工程安全,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适用范围
根据东南总干渠城区段渠道工程特点和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超标准洪水、工程隐患、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战争或恐怖事件等),制定需要启动防汛预案的范围和条件,并根据出现情况及时启动防汛预案。
四、防汛领导机构及经费
(一) 黑龙滩灌区管理处根据上级防总的要求,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重于抢,有备无患”的防汛工作方针,黑龙滩灌区管理处成立了黑龙滩灌区东南总干渠城区段防汛领导小组,由处长曾仲良为组长,唐茂林、李忠孝为副组长,黄廷统、宋大军、唐永忠、梅建聪、刘继红、梁能、李超为成员的防汛领导小组,成立了防汛工作办公室,负责城区段防汛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 处防汛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对灌区东南总干渠城区段重点部位及防汛设施进行认真的检查,内容包括启闭设备、备用电源、通讯设施、值班人员安排、渠道巡查人员安排、病险隐患渠段专人值守安排以及抢险物资准备等,发现问题及时排除处理。
(三) 处安排防汛专用资金30万元,以供防汛物资、器材等的准备以及抢险急用,如出现重大灾情,还将及时增加经费。
(四) 防汛值班室设在供水科,值班电话028—36201473,从5月1日起实行 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值班人员严格遵守值班制度做到24小时不离岗,及时了解各类汛情情况。
五、汛期水量控制及调度
东南总干渠城区段地处丘陵,渠道老化病险隐患特别多,是每年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确保渠系工程的安全工程科、供水科及渠道管理站将全天24小时监控南总干渠城区段进口及沿渠各重点断面的水情。春灌期间东总干渠进口最大流量不超过12.0m3/s,南总干渠进口最大流量不超过17.0m3/s;春灌结束后南总干渠进口流量控制在3.0 m3/s以内运行,保证城镇居民及企业单位的生产生活用水。
六、做好人力、物力、财力准备
为确保东南总干渠城区段渠道和工程设施的安全度汛,组建一支精明强干的防洪抢险队伍,在东总干渠城区段(0+000—3+000),南总干渠城区段(0+000—7+000)沿渠组织250人的防洪抢险队伍,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做好防汛物资、器材的准备是保证今年防汛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基础。根据东南总干渠城区段渠道和防汛工程的实际情况,在城区渠段各处已准备防洪编制袋及麻袋10000条,铁锹200把,铁锤150把,铅笼120条。对巡堤查险人员配备交通、通讯及照明设备,总闸、各节制闸、分水闸、泄洪闸机电、照明及备用柴油发电机等设备已安排到位,同时做好抢险工地电源及大型防洪抢险机具设备的准备工作,现有车辆在防汛期间服从防汛工作的需要,由处统一调度和使用。
七、防洪处置预案
根据东南总干渠城区段渠道和工程的实际情况,在发生的重大事件时可能出现的险情采取的措施:
(一) 防汛值班室立即电话通知关闭水库总闸,若遇通讯故障应及时派出防汛人员乘防汛车辆到达水库总闸,协助总闸值班人员关闭水库总闸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防汛期间防汛车辆及驾驶人员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出发。
(二) 当发生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战争或恐怖事件,东南总干渠城区段渠道工程面临重大险情,威胁仁寿县城区安全时首先总闸立即关闭,同时组织防汛抢险队伍对出现险情的渠段进行排险加固处理,并适时开启城北、城南泄洪设施,保障仁寿县城的安全。
(三) 春灌期间严格控制渠道运行流量和水位,东总干渠渠首流量控制在13.0 m3/s运行,南总干渠渠首流量控制在17.0 m3/s运行时,此时渠道工程发生较大险情的可能性较小,当发生强度较大的降雨时,加之渠道处于高水位运行时发生险情的可能性增大,首先通知水库总闸减流或关闭水库总闸,其次在城北泄洪闸(2+784)、城南泄洪闸(6+631)开启闸门将洪水向下游河道宣泄确保渠道和仁寿城区的安全,同时应加强对渠道的巡视检查,发现险情及时汇报,并组织防汛抢险队伍进行相应抢险处理,待险情完全排除经检查符合通水要求后再恢复供水。
(四) 春灌结束后南总干渠进口流量控制在3.0 m3/s以内运行保障城区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在此期间应加强日常渠道的巡视检查,发现险情及时汇报。当发生超标准、超设计洪水时,首先通知水库总闸减流,开启城北、城南泄洪闸将洪水向下游河道宣泄确保渠道和仁寿县城区的安全,渠道出现重大险情后应积极组织防汛抢险队伍对出现险情的渠段进行排险加固,若险情继续扩大有可能造成更大的灾害时,应及时转移和疏散受险情影响区域内的群众,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 渠道发生险情时,应与当地政府和相关的防办取得联系及时通报险情发生的情况;当渠道险情得不到有效控制险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危及城区安全时,首先应积极组织防洪抢险队伍对出现险情的渠段进行排险加固,其次要协助当地政府和防办及时转移和疏散受险情影响区域内的群众,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即使发生灾害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待险情完全排除经检查确定安全后,通报当地政府和防办安排疏散人员返回。同时工程管理单位应加强渠道的日常管理并派专人负责,防止再次出现险情。
八、2010年城区段渠道险工险段的度汛措施
东南总干渠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已运行30多年,渠道老化严重隐患多。汛前通过检查发现东南总干渠城区段有19处险工险段。渠道渗漏严重部位有东总干渠0+300、0+428、0+930,南总干渠0+150、0+477、1+450、3+317、3+850、4+418、5+070;渠道所处位置渠道内坡以上山体存在滑坡现象有南总干渠0+470、1+800、3+870、4+780、5+270;渠道渠堤单薄部位有南总干渠0+270、4+380、4+550、5+520。根据上述险工险段的情况采取的度汛措施:
(一) 落实人员加强对险工险段日常的巡视和检查,并做好巡视检查结果的记录及时向防汛值班室汇报情况,正常情况下每天观测一次,若遇洪水和特殊情况下必须24小时监护运行保障渠道和县城的安全。
(二) 做好险工险段防汛抢险人员的组织、安排,同时对防汛抢险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渠道工程抢险技术第一时间对发生险情渠段采取最有利的抢护措施,确保险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安排好防汛物资的储备,保障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 东南总干渠城区段险工险段发生险情时,首先应关闭水库总闸,同时开启工程设施及泄洪设施控制险情的恶化,防汛抢险人员迅速达到险情部位展开抢险工作,组织防汛车辆及时将防汛物资和各种大型抢险设备运到抢险部位,确保险情在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控制,保证渠道的安全和仁寿城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
九、建议和要求
根据以上情况,为确保南总干渠城区段渠道工程安全度汛,特提出以下几点要求,请涉及渠道安全度汛的有关单位配合,请上级有关单位检查指导。
(一) 按照《防洪法》、《四川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在政府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东南总干渠城区段渠道沿岸的单位、工厂、乡村应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汛抢险工作,加强对所在渠段的监视,发现险情立即通报和组织抢险,确保一方平安。
(二) 为了不延误抢险工作的进行,各渠段交通路口,路面应加强管理,在防汛期间应保证防汛车辆的畅通。
(三) 水资源是国家的财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严禁在渠道及泄洪设施内倾倒垃圾和污,导致行洪不畅。
附表一、黑龙滩灌区东南总干渠城区段防汛检查记录表
附表二、黑龙滩灌区东南总干渠城区段防汛安全措施
附表三、黑龙滩灌区东南总干渠城区段防汛值班表
附表四、黑龙滩灌区东南总干渠城区段渠道基本资料表
二O一0年四月
李家沟水库防洪度汛方案
一、李家沟水库简介
李家沟水库是黑龙滩水库灌区东干渠上的一个中型囤蓄水库。位于仁寿县东北方向元通乡石岩村龙水河上游,距仁寿县城30公里,有公路与县城相通。在东干渠71.88公里处设节制分水闸向水库充水。水库集雨面积2.13平方公里。总库容1221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120万立方米,死库容30万立方米。控灌13乡73村的8万余亩耕地,其主要水源由黑龙滩水库经东干渠充蓄。
二、李家沟水库枢纽概况
(一)大坝:坝顶高程为449.0m,坝顶长342.0 m,坝顶宽5.0 m,坝底宽149 .0m;坝顶上游设1.0 m高浆砌条石防浪墙,坝顶为0.2m厚混凝土护面;上游坝坡在440.0m高程以上1:3.4,采用0.15m厚混凝土预制块护坡,440.0m高程处设2.0m宽马道,440.0m高程以下1:3.9,采用0.4m厚浆砌条石护坡;下游坝坡在439.0m高程以上1:3.0,采用0.1m厚混凝土预制块护坡,439.0m高程处设10m宽马道,440.0m高程以下1:3.2,采用0.1m厚混凝土预制块护坡;在大坝下游马道及堆石体上均设置有纵、横向排水沟,坝周边均设岸坡排水沟。
(二)放水隧洞:水库放水隧洞布置在距左坝肩约190m处,隧洞穿过低矮的山脊,全长163.4m,其中出口段长40m为明拱回填;隧洞低板高程429.44m—429.03 m,坡降为1/400,为无压隧洞;洞身断面为城门洞型,拱高1.0m,全洞高3.2m,底宽2.0m,洞身采用浆砌条石衬砌,条石厚度为0.3m—0.4m。放水隧洞设计流量4.0m3/s,校核洪水位下的泄洪能力为7.0m3/s。库水经放水隧洞进入方家分干渠流向灌区。
(三)放水塔:水库放水隧洞首部为圆形放水塔,塔体为单层砖混结构,有一工作桥与岸边相连。内设叠梁式闸门,闸孔尺寸2.4×14m,配单筒卷扬启闭机1台;工作闸门为钢平板门,闸孔尺寸1.2×1.5m,配螺杆式启闭机1台。
(四)其他:李家沟水库无溢洪道,库区内无副坝。水库进水闸位于黑龙滩东总干渠71+878m处,为节制进水闸,闸高2.86m,闸宽2.2 m,闸室长4.2 m,进口扭面长5 m,出口扭面长9.7 m,经20 m长跌水进入李家沟水库。
三、 防洪度汛组织机构
加强领导,健全防洪度汛领导班子。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根据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黑龙滩灌区管理处成立了黑龙滩灌区水库防洪指挥部,由眉山市分管副市长任指挥长,并且在李家沟水库管理站成立了以徐宁任组长,李宁任副组长,郭俊儒、肖宇等共18位同志为成员的李家沟水库防洪度汛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李家沟水库的运行管理,防洪度汛期间应加强对李家沟水库枢纽工程的日常巡视,并做好相应巡查记录,发现险情及时上报指挥部。
四、 防洪抢险队伍
李家沟水库为中型水库,防洪任务艰巨。水库防洪度汛出现险情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给下游人民带来不可想象的灾难。根据以往工程防洪抢险的经验,黑龙滩灌区管理处成立了以李家沟水库工程管理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30人组成的专业抢险队伍,专业抢险队伍由徐宁、李宁负责组织和指挥;并且在灌区群众防汛抢险队伍中选拔有抢险经验的220人组成的群众抢险队伍,群众抢险队伍由所在乡、村干部负责组织和指挥。各抢险队伍在水库防洪期间要随时待命,水库一旦出现防洪险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往险情发生现场,迅速投入到抢险、排险工作中,将险情带来的危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及时将群众转移和疏散到安全地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 防洪抢险物资储备
李家沟水库防洪度汛期间为保证抢险工作落到实处,防洪抢险物资的储备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李家沟的工程情况,在库区范围内选择一处场地适合、交通便利的地点,用于抢险物资的储备,并派专人负责储备物资的管理工作。具体的物资储备情况:编制袋8000条、编制布1500平方米、汽、柴油1000kg、砂石料3000m3 、水泥10吨、桩木150m3、雨具250套、铅丝800kg、冲锋艘3艘、救生船2艘、救生衣300件、救生圈100只、抢险车辆3辆、抢险机具3台、抢险工具200件、发电机2台、照明自备3套。水库出现防洪险情需要调用抢险物资时,由黑龙滩灌区水库防洪指挥部下达抢险物资调用指令,管理人员收到指令后积极组织安排车辆将所需物资运至抢险地点。
六、通讯保障
防洪度汛期间加强通讯器材的日常维护与保养,保持通讯畅通,及时、准确传递指挥部的防洪度汛指令,保障水库安全度汛。
七、汛期控制运行指标
李家沟水库主要采取汛期降低水库水位防洪度汛,主汛期2010年7月1日至8月31日,汛限水位440.0m,相应库容470.0万立方米,拦洪库容750.0万立方米;后汛期2010年9月1日至10月31日,汛限水位443.0m,相应库容720.0万立方米,拦洪库容500.0万立方米。
八、 洪水调度方案
李家沟水库是黑龙滩水库灌区东总干渠上的一个囤蓄水库,主要以向灌区提供生活和农业灌溉用水。每年春灌期间3月—5月向灌区输水,6月以后水库处于最低水位运行,汛期以拦蓄洪水入库蓄水为主。当李家沟水库库区出现设计、校核洪水流量时,均不会对李家沟水库安全度汛产生较大影响。
九、安全度汛措施
(一)健全了防洪度汛组织机构,并且落实了防洪抢险队伍。
(二)李家沟水库防洪度汛期间,要严格按汛期控制运行指标和水库洪水调度方案控制运行。
(三)加强汛期全天24小时防洪值班,做好电台安全保卫,通讯线路维修,保证汛情及时准确传递。
(四)做好放水设施的维修养护,设置专人值班管理,确保放水设施运行良好,及时有效的泄蓄洪水。
(五)加强防洪度汛期间水情预报监测和水库工程巡视,发现险情及时向指挥部汇报和处理。
(六)李家沟水库防洪抢险所需的物资、器材已准备就绪。
十、附表
(一)李家沟水库防洪度汛方案编制、审批、执行责任表
(二)李家沟水库汛前检查记录表
(三)李家沟水库枢纽工程基本资料表
(四)李家沟水库枢纽水文资料表
(五)李家沟汛期控制运用指标及安全度汛措施
(六)李家沟水库汛期防洪值班表
李家沟水库防洪度汛方案编制、审批、执行责任表
表一
编 说 制 明 单 的 位 问 需 题 |
李家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完成,但尚未验收,已投入试运行,按设计编制度汛方案。
编制人:张 静 负责人:曾仲良 2010年4月3日(单位盖章) |
市 水 利 局 意 见 |
初审人: 单位负责人: 年 月 日(单位盖章) |
当 地 政 府 意 见 |
领导签名: 年 月 日 |
省 水 利 厅 意 见 |
审批人: 单位负责人: 年 月 日 |
执 行 单 位 |
按度汛方案执行。
单位负责人:曾仲良 技术负责人:徐 宁 2010年4月3日(单位盖章) |
李家沟水库汛前检查记录
表二
组织检查单位 |
黑龙滩灌区管理处 |
检查时间 |
2010年3月28日 |
|
检查工作内容 |
库区枢纽、观测设施、机电、通讯、交通 |
|||
影响安全
渡汛的
主要问题 |
放水设备、启闭机无备用电源配套。 |
|||
工程管理
单位对安
全渡汛的
准备及执
行情况
(包括对
超标准洪
水的防御
措施) |
1、建立了防汛领导小组,组长徐宁,副组长李宁。全站18人为抢险队员。 2、6-10月昼夜值班。 3、3-5月腾空库容,6-9月抢蓄洪水。 4、在非常情况下,用人工启闸渲泄洪水。
|
|||
检 查 处 理 意 见
|
严格按上述措施度汛。
检查组负责人:徐 宁 2011年3月28日 |
|||
工 程 管 理 单 位 意 见
|
按度汛方案执行。
单位负责人:徐 宁 2010年3月28日 |
李家沟水库枢纽工程基本资料表
表三 单位:米、m3/秒
枢纽工程所在地 |
仁寿县元通乡石岩村 |
高程系统 |
吴 淞 |
|||||
枢纽工程开工时间 |
1973年8月 |
竣工时间 |
1978年1月 |
|||||
大
坝 |
项 目 |
主 坝 |
副 坝 |
|||||
最大坝高 |
25.0 |
|||||||
坝顶高程 |
449.0 |
|||||||
防浪墙顶高程 |
450.0 |
|||||||
坝顶长度 |
342.0 |
|||||||
坝顶宽度 |
5.0 |
|||||||
平均内坡M值 |
3.65 |
|||||||
平均外坡M值 |
3.10 |
|||||||
溢
洪
道 |
项 目 |
正 常 |
非 常 |
|||||
位置及型式 |
||||||||
堰顶净宽 |
||||||||
堰顶高程 |
||||||||
流量系数M值 |
||||||||
闸门孔数及尺寸 |
孔 宽 高 |
孔 宽 高 |
||||||
最大泄量 |
||||||||
放 水 设 备 |
项 目 |
放 水 洞 |
放 空 洞 |
|||||
孔口底高程 |
430.0 |
|||||||
孔口尺寸(宽×高) |
Φ=1.20 |
|||||||
最大过水能力 |
7.0 |
李家沟水库枢纽水文资料表
表四
枢纽工程所在流域 |
沱江水系龙水河 |
集水面积(平方公里) |
2.13 |
||||||||||||||||||
主河道长度 (公里) |
2.6 |
主河道比降(‰) |
6.7 |
||||||||||||||||||
多年平均径流深(毫米) |
321.6 |
设计径流深(毫米) |
264 |
||||||||||||||||||
正常库容(万立米) |
1150 |
总库容(万立米) |
1221 |
||||||||||||||||||
防洪标准 |
项 目 |
重现期(年) |
上、下游洪泛影响 |
||||||||||||||||||
设计 |
校核 |
||||||||||||||||||||
现在能达到 |
100 |
1000 |
|||||||||||||||||||
应当达到 |
100 |
1000 |
|||||||||||||||||||
设计暴雨 |
项 目 |
设 计 |
校 核 |
降水统计、预告值(毫米) |
|||||||||||||||||
24小时均值暴雨量(毫米) |
110 |
110 |
多年平均降水量 |
898.2 |
|||||||||||||||||
相应频率24小时暴雨量(毫米) |
283.8 |
421.3 |
多年平均(6-9月)降水量 |
664.3 |
|||||||||||||||||
三日暴雨量(毫米) |
设计上无此 |
本年度预告年降水量 |
|||||||||||||||||||
最大可能降水量(毫米) |
资料 |
本年(6-9月) 预告降水量 |
|||||||||||||||||||
调洪计算 |
洪水 频率 (%) |
洪峰流量
(m3/秒) |
洪水总量
(万立米) |
起调 水位 (米) |
调洪最高水位 (米) |
最 大 库 容 (万立米) |
调 洪 库 容 (万立米) |
最大下泄流量 (m3/秒) |
安全允 许水位 (米) |
||||||||||||
设计 |
58.7 |
65.12 |
444.5 |
444.93 |
916.65 |
203.35 |
445.0 |
||||||||||||||
校核 |
82.6 |
88.47 |
444.5 |
445.15 |
940.50 |
179.50 |
445.0 |
||||||||||||||
PMF |
|||||||||||||||||||||
极值统计 |
建测 库最 后高 坝蓄 址水 实 |
出现时间(年、月、日) |
1996.5.1 |
库最 区大 汛降 期水 实量 测 |
出现时间(年、月、日) |
1981.7.13 |
|||||||||||||||
最高水位(米) |
445.4 |
最大一小时暴雨量(毫米) |
42.5 |
||||||||||||||||||
最大库容(万立米) |
968.0 |
最大24小时暴雨量(毫米) |
204.6 |
||||||||||||||||||
最大下泄流量(m3/秒) |
最大三日暴雨量(毫米) |
209.6 |
李家沟水库汛期控制运用指标及安全度汛措施
表五
洪 水 调 度 方 式 |
腾 空 库 容 |
|||||||
汛 期 控 制 运 用 指 标 |
主 汛 期 |
后 汛 期 |
||||||
日期 (月、日) |
限蓄水位 (米) |
蓄水量 (万米3) |
拦洪库容(万米3) |
日期 (月、日) |
限蓄水位 (米) |
蓄水量 (万米3) |
拦洪库容(万米3) |
|
7、1— 8、31 |
440.0 |
470 |
750 |
9、1— 10、31 |
443.0 |
720 |
500 |
|
安 全 度 汛 措 施 |
1、成立了防汛领导小组,组长徐宁,副组长李宁,全站人员为抢险队员。 2、汛期实行24小时昼夜值班,严格交接班制度。 3、加强水情预报监测及工程巡查,发现险情及时汇报处理。 4、经常检查维修放水设备,保证运用自如,随时准备宣泄洪水。 5、水泥、河沙、雨衣、备用电源等防汛抢险工具及物资已准备就绪。 |
李家沟水库汛期防洪值班表
表六
班
序 |
时 间
(月、日) |
值班人员
人 数 |
有关值班人员名单 |
||
领 导 |
观测人员 |
电话(台)人员 |
|||
第
一
班 |
5月1日-10日 6月1日-10日 7月1日-10日 8月1日-10日 9月1日-10日 10月1日-10日 |
4 |
徐 宁 |
王玉三
刘国清 |
郭俊儒 |
第
二
班 |
5月11日-20日 6月11日-20日 7月11日-20日 8月11日-20日 9月11日-20日 10月11日-20日 |
4 |
李宁 |
郭俊儒
熊 俊 |
黄正奎 |
第
三
班 |
5月21日-31日 6月21日-30日 7月21日-31日 8月21日-31日 9月21日-30日 10月21日-31日 |
4 |
徐 宁 |
王玉三
黄正奎 |
刘国清 |
李家沟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李家沟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的编制主要是针对因突发事件(超标准水文气象灾害、超设防标准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导致水库面临重大险情威胁,影响水库防汛安全。为了有效防止和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保证水库及上、下游人民生产生活、工矿企业生产安全而预先制定的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抢险救灾应急预案。
1.2编制依据
李家沟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的编制主要根据国家防总印发的《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编制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防汛条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编制而成,同时也结合李家沟水库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
1.3编制原则
李家沟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的编制是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坚持贯彻执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全面部署,保证重点;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全力抢险,力保水库工程安全运行,减轻灾害损失。
1.4适用范围
根据李家沟水库工程特点和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超标准洪水、工程隐患、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战争或恐怖事件、上游溃坝、上游大体积漂移物的撞击等),制定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的范围,并根据出现情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若水库出现下列情况,可向眉山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启动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的申请,待批复后即可启动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
(一)挡水建筑物:发生严重的大坝裂缝、滑坡、管涌以及漏水、大面积散渗、集中渗流、决口等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
(二)泄水建筑物:输水洞严重断裂或堵塞,大量漏水浑浊,启闭设备失灵等可能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
(三)超设防标准地震导致大坝裂缝、基础破坏等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
(四)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导致水库水位严重壅高等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
(五)根据审定的洪水预报方案,预报水库所在流域内可能发生超标准洪水。
2、工程概况
2.1流域概况
李家沟水库是四川省黑龙滩灌区东总干渠上的一个中型囤蓄工程。水库位于四川省仁寿县龙马区元通乡石岩村龙水河上游,距仁寿县城30km。有公路与外界相通。水库水源主要来自黑龙滩水库东总干渠充水和一部分当地径流。水库正常蓄水位447.0m,死水位430.0m;设计洪水位447.57m,校核洪水位447.77m;水库总库容1220万m3,有效库容1120万m3 ,死库容30万m3 ;设计控灌13个乡,灌溉面积12.28万亩,现实际灌溉面积8.2566万亩,占黑龙滩灌区现有灌溉面积的10﹪左右。李家沟水库工程于1973年8月开始动工,1978年1月竣工,历时4年零5个月。
李家沟水库位于沱江球溪河支流龙水河上游仁寿县元通乡境内。李家沟水库地处四川盆地丘陵区,海拔高程在420—520m之间,山坡平缓,层层梯田梯地,沟边、坡顶与农舍周围生长零星树木、杂草。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26km2,河长 2.63km,平均比降13.27‰。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较充足。具有冬无严寒,春夏多旱,夏季雨量集中,秋季降温快,多阴雨,全年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据水库坝址附近仁寿气象站历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7.4℃,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6℃(1972年8月15日),历年极端最低气温-3.8℃(1975年12月15日)。全年无霜期314天。多年平均降雨量840.0mm。多年平均蒸发量1139.2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7﹪,多年平均风速1.9m/s,最大风速19.0m/s(1986年5月12日),风向NNE。
李家沟水库位于文宫逆掩断层的南东,处于平缓单斜构造上,岩层倾角仅4°左右。区内未见大的构造断裂,但裂隙发育。缓倾角裂隙多发育于砂岩或泥质砂岩中,大都呈闭合状态;陡倾角构造裂隙,一般发育在砂岩中,间距2—6m,局部间距小于2m,其裂隙面较平整,张开宽度在地表1—10cm,随着深度增加而宽度逐渐减少。裂隙中一般都有方解石充填,方解石厚度在地表达5—50mm,地表以下厚度一般厚0.2—2mm,局部厚5—15mm。
2.2工程基本情况
李家沟水库是四川省黑龙滩灌区东总干渠上的一个囤蓄工程。水库位于四川省仁寿县龙马区元通乡石岩村龙水河上游,距仁寿县城30km。有公路与县城相通。在东总干渠71.88km处设节制分水闸向水库充水,水库集雨面积2.2平方千米,总库容122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120万立方米,控灌3区13乡73村8万余亩耕地。
(一)挡水建筑物: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为449.0m,坝顶长346.0 m,坝顶宽5.0 m,坝底宽149 .0m;坝顶上游设1.0 m高浆砌条石防浪墙,坝顶为0.2m厚混凝土护面;上游坝坡在440.0m高程以上1:3.5,采用0.15m厚混凝土预制块护坡,440.0m高程处设2.0m宽马道,440.0m高程以下1:3.9,采用0.4m厚浆砌条石护坡;下游坝坡在439.0m高程以上1:3.5,采用0.1m厚混凝土预制块护坡,439.0m高程处设10m宽马道,440.0m高程以下1:3.2,采用0.1m厚混凝土预制块护坡;在大坝下游马道及堆石体上均设置有纵、横向排水沟,坝周边均设岸坡排水沟。
(二)输水建筑物:水库放水隧洞布置在距左坝肩约190m处,隧洞穿过低矮的山脊,全长163.4m,其中出口段长40 m为明拱回填;隧洞低板高程429.44m—429.03 m,坡降为1/400,为无压隧洞;洞身断面为城门洞型,拱高1.0 m,全洞高3.2 m,底宽2 .0m,洞身采用浆砌条石衬砌,条石厚度为0.3 m—0.4 m。放水隧洞设计流量4.0m3/s,校核洪水位下的泄洪能力为7.0m3/s。库水经放水隧洞进入方家分干渠流向灌区。
(三)放水塔:水库放水隧洞首部为圆形放水塔,塔体为单层砖混结构,有一工作桥与岸边相连。内设叠梁式闸门,闸孔尺寸2.4×14m,配单筒卷扬启闭机1台;工作闸门为钢平板门,闸孔尺寸1.2×1.5m,配螺杆式启闭机1台。
(四)其他:李家沟水库无溢洪道,库区内无副坝。水库进水闸位于黑龙滩东总干渠71+878m处,为节制进水闸,闸高2.86m,闸宽2.2 m,闸室长4.2 m,进口扭面长5 m,出口扭面长9.7 m,经20 m长跌水进入李家沟水库。
李家沟水库枢纽除险加固工程于2002年8月开工、至2003年4月完工,历时9个月完成了主要工程项目。完成主要项目有:李家沟水库大坝(均质土坝)的除险加固、增设坝顶防浪墙、增设坝体排水沟、大坝坝体以及左右坝肩单薄分水岭帷幕灌浆、放水隧洞病害整治。经过除险加固整治目前水库运行正常。
四川省眉山地区水电局于1999年9月16日邀请四川省水利电力厅、眉山地区水电局教授和高工,对李家沟水库枢纽工程的安全和病险情况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为三类坝。
工程存在的主要防洪安全问题:
(一)防洪抢险经费不足。
(二)抢险车辆及船只有限。
(三)放水设备、启闭机无备用电源。
2.3水文
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较充足。具有冬无严寒,春夏多旱,夏季雨量集中,秋季降温快,多阴雨,全年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据水库坝址附近仁寿气象站历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7.4℃,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6℃(1972年8月15日),历年极端最低气温-3.8℃(1975年12月15日)。全年无霜期314天。多年平均降雨量840.0mm。多年平均蒸发量1139.2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7﹪,多年平均风速1.9m/s,最大风速19.0m/s(1986年5月12日),风向NNE。
李家沟水库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该水库坝址处的洪水是由暴雨形成,洪水陡涨陡落,过程历史短。因该水库于黑龙滩水库东干渠71+989处设有节制充水闸,而东干渠60—72km段有积雨面积0.93km2,其洪水可通过李家沟水库进水闸进入水库。
水库所在流域现有水文观测站1个,观测项目有:降雨、蒸发、气温、湿度、风速等观测项目。李家沟水库的洪水预报主要靠当地气象部门通过区域内降雨的情况,预测可能发生洪水的时间、强度,以书面或电话形式传达。
2.4工程安全监测
李家沟水库工程安全监测项目有:水库水位运行监测、大坝变形监测(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渗漏监测。水位监测设置在左坝肩,大坝变形监测设置在坝顶及下游坝坡上,渗漏监测设置在坝后,各种监测设施布置到位、工作良好。
2.5汛期调度运用计划
李家沟水库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每年春灌结束后水库水位都低于正常防洪情况的汛限水位,一般情况下春灌期间腾空库容,汛期抢蓄洪水;非常情况下,开闸宣泄洪水。
2.6历史灾害及抢险情况
历史上无记录。
3、突发事件危害性分析
3.1重大工程险情分析
李家沟水库属于中型屯蓄水库,坝址以上积雨面积为3.19 km2,河长2.63 km。根据以往水库运行情况,可能导致水库工程出现重大险情的主要因素有:超标准洪水、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以上因素可能导致水库出现重大险情的种类有:大坝坝体及库区周边山体出现滑坡,坝基渗漏、失稳,溃坝。
若出现坝体坝坡及周边山体滑坡,坝基渗漏、失稳,启闭设备失灵等重大险情,可能导致坝体受损变的单薄,水库水位迅速升高,大坝本身无法承受巨大压力而发生倾覆或溃决,致使水库工程受损无法发挥其效益,同时也会对下游的城镇、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电力设施、通讯设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2大坝溃决分析
根据李家沟水库多年来的运行情况,可能导致水库大坝溃决的主要因素有:超标准洪水、工程隐患、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战争或恐怖事件、其它等,由上述因素引起的水库溃决形式为:部分溃坝。李家沟水库一但发生溃坝,距大坝5.0km的元通乡政府所在地将会遭受严重破坏,部分通讯及电力设施也将会被破坏,同时溃坝形成洪水直接威胁到下游5.0 km2范围内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部分工矿企业的正常生产。
3.2.1溃坝决口宽度b的估算
中型水库土石坝溃决宽度一般在50—200米左右,很少超过500米,选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经验公式:
b=0.1KW1/4B1/4H1/2
=0.1×0.65×(1220×104)1/4×3461/4×251/2
=0.065×59.1×4.31×5
=82.78m
取b=83.0m
K为经验系数,取K=0.65(粘土类)
W=1220×104m3
B=346.0m
H=25.0m
3.2.2溃坝最大流量Qmax估算
校核水位时溃口坝址最大流量Qmax估算,选用肖克列奇经验公式:
Qmax=8/27√g(B/b)1/4bH03/2
=8/27×√9.8×(346/83)1/4×83×233/2
=8/27×3.13×1.43×83×110.3
=12141.16m3/s
B=346.0m
b=83.0m
H0=25-1.23-0.77=23.0m
g=9.8m/s2
3.2.3水库溃坝最大流量沿程演进估算
李家沟水库溃坝坝址处最大流量Qmax向下游演进至元通(距坝址L=5000m)时的最大流量估算,选用下列公式:
QL=W/(W/Qmax+L/VmaxK)
=1220×104/(1220×104/12141.16+5000/2.5×1)
=4060.0m3/s
W=1220×104m3
Qmax=12141.16m3/s
Vmax=2.5m/s
L=5000m
K为经验系数,取K=1.0(粘土类)
3.2.4溃坝洪水传播时间和流量过程线
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所实验求得溃坝洪水传播时间及概化流量过程线如下:
(一)洪水起涨时间计算公式:
t1=k1L1.75(10-h0)1.3/W0.2H00.35
=0.7×10-3×50001.75(10-0.5)1.3/(1220×104)0.2230.35
=496.0s
L=5000m
W=1220×104m3
H0=23.0m
k1=0.7×10-3
(二)最大流量到达时间计算公式:
t2=k2L1.4/W0.2H00.5hm0.25
=1.0×50001.4/(1220×104)0.2×230.5×2.00.25
=1012s
L=5000m
W=1220×104m3
H0=23.0m
k2—系数,等于0.8—1.2,取k2=1.0
hm—最大流量时平均水深,hm=2.0m
(三)溃坝下游流量过程线
溃坝后洪水起涨陡,峰值到达快,峰后流量下降比峰前缓慢。求得洪水到达时间t1和最大流量到达时间t2后将流量过程简化为三角形,即用下列公式求得t3
t3=2W/QL+ t1
=2×12200000/4060+ 496
=6505s
3.3影响范围内有关情况
李家沟水库溃坝,直接影响到下游5.0 km2范围内的城镇、人民群众、工矿企业、通讯及电力设施,致使5万亩耕地、5.3万人受灾、死亡约500人,7.28万亩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而减产,直接经济损失约8000万元,元通乡政府受到严重破坏。
4、险情监测与报告
4.1险情监测和巡查
李家沟水库运行期间由龙马管理站安排专人负责对水库工程险情监测和巡查,每天坚持徒步对挡水、泄水及其它建筑物进行两次巡查,并将每次巡查结果登记、记录。
4.2险情上报与通报
李家沟水库运行期间发现险情,管理站应将险情发生具体情况以最有效的方式向水库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汇报,再由指挥部向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情况。
5、险情抢护
5.1抢险调度
李家沟水库运行期间相关管理站应加强水库的管理和巡查,在巡查中发现险情,应将险情发生部位、范围、原因等具体情况以最有效的方式向水库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汇报。当水库水位未超过汛限水位时,应做好对发生险情部位的监测和保护,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并积极组织抢险人员排除险情,一但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组织时,由指挥部下达开闸泄洪指令,管理站应立即执行指令开闸泄洪,确保水库工程安全,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对险情周围的群众进行疏散、转移,以免群众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为保证下游泄洪时的安全,水库允许最高水位下的最大下泄流量不超过7.0m3/s。
5.2抢险措施
(一)发生管涌、漏洞时应急抢险措施:
⑴出现管涌、漏洞时应及时查清发生管涌、漏洞部位,并上报水库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
⑵组织抢险人员在大坝迎水面抛填砂袋、块石封堵管涌、漏洞入口防止库水继续渗入,提高坝体与坝基的防渗能力;在大坝下游做好反滤导渗设施,使渗入坝体和坝基的渗水在不带走土颗粒的情况下安全通畅地排到下游,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
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启泄洪设施降低库水位,保证抢险工作顺利进行。
⑷及时转移和疏散区域内的群众,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⑸险情排除后,工程管理单位应加强防洪期间的日常管理并派专人负责,防止再次出现险情。
(二)发生滑坡时应急抢险措施:
⑴出现滑坡时应及时查清原因,并上报水库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
⑵由于坝体填筑质量差或因库水位骤降而引起的滑坡时,应立即停止放水或减缓放水速度,再不影响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可在滑坡体上部削坡减载;在可能的滑坡底部位置抛投砂袋、石料进行压重固脚。
⑶在高水位作用下发生滑坡时,应开启泄洪设施尽可能降低库水位,但同时也要控制好库水降落的速度,防止因库水位骤降而影响上游坝坡的稳定。
⑷因坝体渗漏而引起的下游坡滑坡时,一方面在坝体上游坡抛投砂袋、石料堵漏,减少通过坝体的渗量,另一方面在滑坡体的坡面上开沟导渗使滑坡体中积水能够很快排出,挖除滑坡体上部的松软土体,对裂缝上侧陡坎部分进行削坡减载;并及时的填塞裂缝防止雨水入渗扩大险情。
⑸及时转移和疏散区域内的群众,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⑹险情排除后,工程管理单位应加强防洪期间的日常管理并派专人负责,防止再次出现险情。
(三)发生坝体裂缝应急抢险措施:
⑴出现裂缝应及时查清产生的原因,并上报水库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
⑵土石坝发生裂缝应及时开启泄洪设施降低库水位,处理深度不大的表层裂缝时,开挖出的土料不应堆放于坝顶以免造成对坝坡稳定的不利条件。应将挖出土料运至距坝体教远的稳定区域,挖出的土料经鉴定合格,证明确能重新碾压密实方能作为回填土料使用,否则应用新土回填。对于坝体裂缝众多且存在内部裂缝情况下,采用充填灌浆法处理。用压力把浆灌入坝体内,充填裂缝或空隙,增加坝体的整体性,并防止库水沿裂缝渗漏。
⑶及时转移和疏散区域内的群众,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
⑷险情排除后,工程管理单位应加强防洪期间的日常管理并派专人负责,防止再次出现险情。
(四)发生抗滑稳定险情抢险措施:
⑴出现大坝抗滑稳定险情时,首先分析大坝产生原因,制定相应抢险措施,并及时上报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同时做好疏散区域的群众准备。
⑵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启泄水设施放出库水,降低水库运行水位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
⑶增加坝体的抗滑稳定性。①加大坝体剖面增加坝体自重措施,加大剖面时可从坝的上游面或从坝的下游面进行,抢险应注意新旧坝体之间结合紧密。②增设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条件允许时在坝体上、下游按设计要求增设抗滑桩,条件有限时可只在下游坝体增设抗滑桩;布置钢筋混凝土抗滑桩要深入到控制滑动面以下完整岩层,利用桩所承受的推力,增加抗滑力,增强大坝的抗滑稳定性。
⑷减小扬压力,增大坝体的抗滑稳定性。①补强帷幕灌浆及能减小扬压力,又能减小坝基渗漏,保证坝基软弱夹层的渗透稳定,增加坝基的抗滑稳定。②加强坝基的排水系统。在帷幕灌浆下游加强坝基的排水系统,增加排水能力,降低坝底扬压力,增加坝基的抗滑稳定。帷幕与排水配合使用,将更好地保证坝基的抗滑稳定性。③增设上游防渗阻滑板。
⑸险情排除后,工程管理单位应加强防洪期间的日常管理并派专人负责,防止再次出现险情。
(五)发生超标准洪水应急抢险措施:
⑴出现超过设计的校核防洪标准的洪水时,应及时上报水库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
⑵加高加固大坝防浪墙或抢筑挡水子堰。
⑶开启放水洞泄洪,以便于降低水库运行水位,保证水库的安全运行。
⑷选择在适宜的山凹破口泄洪,保障主坝避免洪水漫溢溃决。
⑸及时转移和疏散泄洪区域内的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发生山体滑坡导致水库水位严重壅高等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抢险措施:
⑴出现山体滑坡导致水库水位严重壅高等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时,应及时上报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
⑵开启放水洞进行泄洪,降低水库水位,保障水库的安全运行。
⑶开启泄洪设施仍不能有效降低库水位时,选择在适宜的山凹破口泄洪,保障主坝及水库的安全。
⑷为防止再次滑坡,在滑坡体外围布置排水沟槽,截断流至滑坡体上水流,确保滑坡体的稳定。
⑸对滑坡体进行削坡、减载,防止滑坡体产生进一步的滑动。
⑹及时转移和疏散滑坡体周围的群众安全撤离。将险情带来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5.3应急转移
李家沟水库防洪期间应加强防汛值班管理,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汛期工程设施的巡视和检查,发现险情除及时上报外,同时也应做好险情发生时的人员转移和疏散工作。
(一)发生管涌、漏洞险情时:需要在48小时内紧急调用汽车40辆,转移和疏散区域内1个乡、3个村共计3000人口,撤离至安全地点。
(1)人员转移、撤离的具体工作由元通乡党委书记、乡长负责,相关的村、社主要负责人协助完成险情发生区域内人员的转移、撤离工作。
(2)主要转移线路:
1、距发生险情1.0Km—2.0Km范围内的人员,主要向周围地势较高的山坡上转移。
2、距发生险情2.0Km范围外的人员,主要向元通方向转移。
(二)发生滑坡险情时:需要在24小时内紧急调用汽车80辆,转移和疏散区域内1个乡、8个村共计1.2万人口,撤离至安全地点。
(1)人员转移、撤离的具体工作由元通乡党委书记、乡长负责,相关的村、社主要负责人协助完成险情发生区域内人员的转移、撤离工作。
(2)主要转移线路:
1、距发生险情0.5Km—3.0Km范围内的人员,主要向周围地势较高的山坡上转移。
2、若周围山坡、山体不能满足转移、撤离人员安置时可向观音方向转移一部分。
3、距发生险情3.0Km范围外的人员,主要向元通方向转移。
(三)发生坝体裂缝险情时:需要在48小时内紧急调用汽车50辆,转移和疏散区域内1个乡、5个村共计8000人口,撤离至安全地点。
(1)人员转移、撤离的具体工作由元通乡党委书记、乡长负责,相关的村、社主要负责人协助完成险情发生区域内人员的转移、撤离工作。
(2)主要转移线路:
1、距发生险情1.0Km范围内的人员,主要向周围地势较高的山坡上转移。
2、距发生险情1.0Km范围外的人员,主要向元通方向转移。
(四)发生抗滑稳定险情时:需要在24小时内紧急调用汽车100辆,转移和疏散区域内2个乡、14个村共计1.5万人口,撤离至安全地点。
(1)人员转移、撤离的具体工作由元通乡党委书记、乡长负责,相关的村、社主要负责人协助完成险情发生区域内人员的转移、撤离工作。
(2)主要转移线路:
1、距发生险情大坝0.5Km范围内的人员,主要向周围地势较高的山坡上转移,等待险情排除。
2、若周围山坡、山体不能满足转移、撤离人员安置时,可将受险情威胁人员向观音方向转移。
3、距发生险情大坝0.5Km范围外的人员,主要向元通方向转移。
(五)发生超设防标准洪水险情时:需要在24小时内紧急调用汽车120辆,转移和疏散区域内2个乡、18个村共计2.0万人口,撤离至安全地点。
(1)人员转移、撤离的具体工作由元通乡党委书记、乡长负责,相关的村、社主要负责人协助完成险情发生区域内人员的转移、撤离工作。
(2)主要转移线路:
1、距发生险情较近范围内的人员,主要向周围地势较高的山坡上转移。
2、距发生险情较远范围内的人员,主要向元通方向或观音方向转移。
(六)发生溃坝险情时:需要在18小时内紧急调用汽车200辆,转移和疏散区域内2个乡、20个村共计5.3万人口,撤离至安全地点。
(1)人员转移、撤离的具体工作由元通乡党委书记、副书记,乡长、副乡长负责,相关的村、社主要负责人协助完成险情发生区域内人员的转移、撤离工作。
(2)主要转移线路:
1、距发生险情大坝2.0Km范围内的人员,主要向周围地势较高的山坡上或向观音方向转移,等待救援。
2、距发生险情大坝2.0Km—6.0Km范围内的人员,主要向周围地势较高的山坡上或向中岗方向转移,等待救援。
3、距发生险情大坝6.0Km范围外的人员,主要向文宫、板燕方向转移,等待救援。
4、人员转移、撤离时应尽量避免顺河流方向转移,防止因溃坝洪水汇入河流后引发更大的灾害,应选择地势较高、地形较开阔位置转移和撤离人员。
李家沟水库发生防洪险情时,流域内人员和财产的撤离、转移、疏散工作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落实、和安置,转移和安置后的警戒、安全措施等主要由当地公安机关负责。
6、应急保障
6.1组织保障
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根据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黑龙滩灌区管理处成立了黑龙滩灌区水库防洪抢险指挥部。指挥部人员组成:曾仲良任组长,唐茂林、李忠孝任副组长;成员有:宋大军、徐宁、黄廷统、梅建聪、刘吉红、杜见明、任彬斌。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下设参谋部、后勤部。
参谋部负责水文、气象、水工观测和抢险救灾技术指导。参谋部由宋大军、黄廷统负责,(联系电话:028—36201473、028—36202209)。
后勤部负责抢险物资、食品、通讯、电力、治安、交通、医疗卫生、宣传、车辆调度。后勤部由梅建聪、刘吉红负责,(联系电话:028—36201310)。
6.2队伍保障
根据以往工程抢险的经验,黑龙滩灌区管理处成立了以李家沟水库工程管理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抢险队,并且在灌区群众防汛队伍中选拔有抢险经验的人员组成群众抢险队伍。李家沟水库一旦发生防洪抢险应急预案所列示险情时,专业抢险队伍和群众抢险队伍应在接到指挥部抢险指令后立即赶往发生险情地点,以最快的速度组织实施抢险工作,及时将群众转移和疏散到安全地点。
李家沟水库为中型水库,防洪任务十分艰巨。水库防洪出现险情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给下游人民带来不可想象的灾难,为此黑龙滩灌区管理处在李家沟水库组织成立了30人的专业抢险队伍,专业抢险队伍由徐宁负责组织和指挥(联系电话:028—36860188);群众抢险队伍共有人员220人,群众抢险队伍由所在乡、村干部负责组织和指挥,由徐宁负责联系、广播通知。并根据险情发生的情况随时增加抢险人数。各抢险队伍在水库防洪期间要随时待命,水库一旦出现险情出现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往险情发生现场,迅速投入到抢险、排险工作中,将险情带来的危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6.3物资保障
防洪期间为保证抢险工作落到实处,抢险物资的储备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李家沟水库的工程情况,在水库右坝肩范围内选择一处场地适合、交通便利的地点,用于抢险物资的储备,并派专人负责储备物资的管理工作。具体的物资储备情况:编制袋8000条、编制布1500平方米、汽、柴油1000kg、砂石料3000m3、水泥10吨、桩木150m3、雨具250套、铅丝800kg、冲锋舟3艘、救生船2艘、救生衣300件、救生圈100只、抢险车辆3辆、抢险机具3台、发电机2台、照明设备3套;抢险工具储备情况:铁锄100把、铁铲100把、钢钎100根、竹筐200个、电筒120把。水库防洪一旦出现险情需要调用抢险物资时,由黑龙滩灌区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下达抢险物资调用指令,管理人员收到指令后积极组织安排车辆将所需抢险物资种类、数量在2小时内运至抢险地点。
6.4通讯保障
李家沟水库防洪期间一旦出现防洪险情,工程管理单位要以各种有效的方式(有线通讯、无线通讯、移动通讯)将情况上报黑龙滩灌区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并保持通讯畅通及时、准确传递水库应急指挥部的抢险指令,并随时向指挥部汇报抢险情况,保证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6.5其他保障
6.5.1卫生保障
救灾防疫所需的物资、药品由所在地县级卫生防疫部门负责组织、调拨(联系电话:028—36233201),并实行集中储存和管理,统一发放,确保救灾防疫物资和药品能够在发生灾害后及时、安全发放到每个受灾群众的手中,保障每个因发生灾害而受灾的群众能得到有效救助。
6.5.2交通保障
救灾期间所需交通工具由所在地县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负责协商、落实安排相关事项(联系电话:028—36294399)。
6.5.3安全保障
救灾期间的安全保障,由所在地县级公安部门负责落实受灾转移群众的安全保卫和灾区的治安工作,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联系电话:028—36201122)。
有关抢险救灾情况的宣传报道实行统一管理,任何人未经防洪抢险指挥部门的批准不得擅自对外发布任何消息。
7、《应急预案》启动和结束
7.1启动和结束条件
当水库遭遇突发事件而发生危害水库工程及下游城镇、群众生命财产、通讯及电力设施安全的险情时,即可启动应急预案;当险情得到控制并完全排除后,经检查无遗漏隐患时,即可结束应急预案。
7.2决策机构与程序
启动与结束《应急预案》的决策机构为眉山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
险情发生时:水库工程管理单位→黑龙滩灌区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向眉山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启动应急预案→险情排除→向眉山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结束应急预案。
8、附件
8.1附图
(一)李家沟水库枢纽平面布置图
(二)李家沟水库大坝、放水隧洞剖面图
(三)李家沟水库水位、库容关系曲线图
(四)李家沟水库溃坝洪水风险示意图
8.2附表
(一)李家沟水库工程技术特性表
(二)李家沟水库防洪度汛方案
(三)李家沟水库水位—库容关系表
8.3大坝安全鉴定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