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建设与管理>>运行管理>>防汛预案
黑龙滩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黑龙滩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的编制主要是针对因突发事件(超标准水文气象灾害、超设防标准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导致水库面临重大险情威胁,影响水库防汛安全。为了有效防止和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保证水库及上、下游人民生产生活、工矿企业生产安全而预先制定的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抢险救灾应急预案。
1.2编制依据
黑龙滩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的编制主要根据国家防总印发的《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编制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防汛条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编制而成,同时也结合黑龙滩水库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
1.3编制原则
黑龙滩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的编制是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坚持贯彻执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全面部署,保证重点;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全力抢险,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采取紧急抢护措施,力保水库工程安全,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减轻灾害损失。
1.4适用范围
根据黑龙滩水库工程特点和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超标准洪水、工程隐患、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战争或恐怖事件、上游溃坝、上游大体积漂移物的撞击等),制定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的范围和条件,并根据出现情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若水库出现下列情况,可向眉山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提出启动水库防洪应急预案的申请,待批复后即可启动水库防洪应急预案。
(一)挡水建筑物:发生严重的大坝裂缝、滑坡、管涌以及漏水、大面积散渗、集中渗流、决口等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
(二)泄水建筑物:紧急泄洪时溢洪道启闭设备失灵,侧墙倒塌,底部严重冲刷等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输水洞严重断裂或堵塞,大量漏水浑浊,启闭设备失灵等可能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
(三)超设防标准地震导致大坝裂缝、基础破坏等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
(四)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导致水库水位严重壅高等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
(五)根据审定的洪水预报方案,预报水库所在流域内可能发生超标准洪水。
(六)库区出现漂船、漂木等难以通过泄洪道的漂移物体以及危险物品可能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
2、工程概况
2.1流域概况
黑龙滩水库位于岷江支流鲫江河上游,仁寿县境内。水库大坝为浆砌条石弧形重力坝,1970年动工修建,1972年1月竣工,1974年2月至1975年5月曾进行加固,坝高53米,坝顶长271米。枢纽工程除大坝外还有溢洪道、放空隧洞、输水隧洞、副坝14座、引水渠等。
水库大坝以上河长26.5千米,集雨面积185.5平方千米,河床平均比降3.84‰。坝址以上主要有两条支流,左支是阴溪河,流域面积66平方千米,河长18.5千米,河床比降为5.11‰;右支是鲫江河,流域面积119.5平方千米,河长26.5千米,河床比降为3.14‰。总库容3.6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484.0米,库容3.0亿立方米,水域面积23.6平方千米。库区内东南深沟高壑,林木葱郁;西北丘浅土厚、田陌相连,水源充沛,主产粮食。
水库多年平均降雨量1022.0毫米,主要分布在6—9月(832.9毫米),原设计多年平均径流量0.79亿立方米。水库以引蓄都江堰水为主要水源,多数年份引水在2.0亿立方米以上。水库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32.8毫米,5—8月最大均超过100毫米;水库多年平均气温为17.4℃,7月最高达26.3℃,1月最低为7.0℃,极端最高气温40.6℃(1977年8月3日),极端最低气温-2.9℃(1977年12月29日)。
水库泥沙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水库流域来沙,原设计每年44.7万立方米,经分析偏大;二是东风渠来沙,多年平均每年约2.1万立方米。
2.2工程基本情况
黑龙滩水库枢纽工程于1970年10月1日动工修建,1972年1月竣工。灌区工程1971年冬动工,经过8年修建,7年整治配套,到1985年基本建成灌区渠系配套工程。
黑龙滩水库枢纽工程是以灌溉和供水为主,兼有发电、防洪、环境保护、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II)型水利枢纽工程,工程技术特性见附表。
黑龙滩水库枢纽主要建筑物:
(一)挡水建筑物:大坝为浆砌条石弧形重力坝,拱弧半径500米;坝高53米;坝底长56米,底宽67.4米;坝顶长271.0米,顶宽6.6米;总浆砌条石28.5万立方米。
(二)引水渠道:黑龙滩水库从东风渠勤劳闸引水,引水渠长3.6公里,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
(三)输水建筑物:挡水坝为均质土坝,高14米。放水闸底栏高程468米,放水涵洞长98.7米,坝后明渠段长110米,暗拱长210米,隧洞长1108米,总计长1526.7米,加大输水流量39.4立方米/秒。
(四)泄水建筑物:溢洪道为开敞式4孔,每孔净宽8米,由4孔8×5弧形钢闸门控制,底栏高程480米,最大泄洪流量677立方米/秒。
(五)放空洞:放空洞为钢筋混凝土圆形压力隧洞,洞长105.0米,进口洞底高程450.0米,洞内径2.0米,最大宣泄流量为57.0立方米/秒。
(六)副坝:黑龙滩水库库区内共有副坝14座,其中9座为浆砌条石重力坝,其余5座为土石坝,最大坝高19.5米。
历史上对黑龙滩水库大坝进行过两次加固,第一次在1974年2月至1975年5月曾对大坝进行加固,第二次黑龙滩水库枢纽病险工程整治自1993年10月开工,至2004年3月按审批工程项目完成了:大坝基础帷幕灌浆、廊道内挂网抹面、大坝迎水面防渗面板及防渗墙、大坝下游排水工程、大坝左右坝肩整治,溢洪道闸房改建、启闭机改造;溢洪道挑流鼻坎整治、单薄分水岭帷幕灌浆、各副坝帷幕灌浆及加固、引水渠系工程整治以及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目前水库枢纽整治正在抓紧完成剩余的工程项目。
1990年8月20日至24日四川省水利电力厅邀请水利部水工程技术咨询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成都科技大学以及省水利电力系统有关单位的专家、教授和代表共31人,对黑龙滩水库枢纽工程的安全和病险情况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为二类坝,1992年经水利部审批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危险水库除险加固名单。
工程及防洪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溢洪道无电话,水情传递仅有线电话一种传输方式。
(二)防洪抢险经费不足。
(三)抢险车辆及船只有限。
(四)放水设备、启闭机无备用电源。
2.3水文
流域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活动和四川盆地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冬无严寒,春夏多旱,夏秋降水量集中,全年无霜期长的主要气候特点。流域内气候温和多年平均降雨量1022.0毫米,主要分布在6—9月,计832.9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79亿立方米。水库以引蓄都江堰水为主要水源,多数年份引水在2.0亿立方米以上。水库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32.8毫米,5—8月最大均超过100毫米;水库多年平均气温为17.4℃,7月最高达26.3℃,1月最低为7.0℃,极端最高气温40.6℃(1977年8月3日),极端最低气温-2.9℃(1977年12月29日)。
流域内年降水量分配不均匀,累年平均降水量最多是7月,达249.0 mm,其次是8月为224.7 mm;最少是12月,只有9.2 mm,其次是1月9.3 mm。水库坝址处的洪水是暴雨形成,暴雨多出现在7—8月,暴雨强度大,降雨量集中,洪水陡涨陡落,过程历时短。
水库流域内现有水文观测站6个,其中大坝观测站由专人观测,其余为委托站,大坝观测站设有降雨、蒸发、气温、湿度、风速等观测项目。黑龙滩水库的洪水预报主要靠当地气象部门通过区域内降雨的情况,预测可能发生洪水的时间、强度,以书面或电话形式传达。
2.4工程安全监测
黑龙滩水库工程安全监测项目有:水库水位运行监测、大坝变形监测(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渗漏监测。水位监测设置在右坝肩,大坝变形监测设置在坝顶及下游坝坡上,渗漏监测设置在坝后,各种监测设施布置到位、工作良好。
水库建成后随着库水位的上升,坝体廊道从1972年4月出现第一条裂缝到1973年12月发展到15条;廊道渗漏量也逐渐增大,1973年10月10日达219立方米/日(库水位480.01米),渗漏水流析出大量的白色物质碳酸钙。经分析,大坝设计采用摩擦系数0.55偏高,坝体不稳;渗漏偏大,而且带出大量钙物质。根据这种情况,1974年2月至1975年5月对大坝进行加固,安砌浆砌条石8.5万立方米;1993年至2003年对大坝进行基础帷幕灌浆;2002年对大坝迎水面468—474高程进行了防渗墙的浇筑。通过整治,使大坝渗漏量减少2/3,大坝更加稳定。
2.5汛期调度运用计划
黑龙滩水库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功能的大(II)型水库,防洪任务艰巨。汛期为确保水库工程及下游安全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调度运用计划。对发生不同标准的洪水分别采取调度措施:起调水位482.0米,当入流量小于等于137.6m3/s时,用闸门控制使泄出水流量等于入库流量,保持库水位482.0米;当入流量大于136.7m3/s时,将闸门提出水面,自由泄洪;当溢洪流量达到556.0m3/s时,应用闸门控制并保持下泄流量在556.0m3/s,以保证下游安全;当库水位达到校核洪水位485.61米时,视天气预报和洪水分析,为保证水库安全,按PMF泄洪,将闸门提出水面,自由泄洪。
2.6历史灾害及抢险情况
黑龙滩水库建成后,经历过多次洪水考验。其中2002年8月8日至14日,库区普降大暴雨,大坝降雨266.9毫米(其中大坝8月8日降雨214.0毫米),隧洞205.0毫米、分水240.3毫米、团结149.5毫米、勤劳闸113.6毫米。库水位由478.99米上升到480.46米,在此期间东风渠来水量为923万立方米,水库出库水量为197万立方米,测得当地径流量为2085万立方米,因库水位未达到汛限水位482米,水库未泄洪,并且水库未出现险情。
3、突发事件危害性分析
3.1重大工程险情分析
黑龙滩水库属于大(II)型水库,坝址以上积雨面积为185.5 km2,河长89.5 km。根据以往水库运行情况,可能导致水库工程出现重大险情的主要因素有:超标准洪水、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以上因素可能导致水库出现重大险情的种类有:水库库区周边山体出现滑坡,坝基渗漏、失稳,溃坝。
若出现水库周边山体滑坡,坝基渗漏、失稳,启闭设备失灵等重大险情,可能导致坝体受损变的单薄,水库水位迅速升高,大坝本身无法承受巨大压力而发生倾覆或溃决,致使水库工程受损无法发挥其效益,同时也会对下游的城镇、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电力设施、通讯设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2大坝溃决分析
根据黑龙滩水库多年来的运行情况,可能导致水库大坝溃决的主要因素有:超标准洪水、工程隐患、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战争或恐怖事件、其它等,由上述因素引起的水库溃决形式为:局部溃坝,形成底宽
(一)对鲫江河沿岸的影响:
鲫江河沿河场镇在遭受溃坝洪水时,其淹没深度都在13.0 m以上,沿河被淹没土地约4万亩,受灾人口5万人。
(二)对岷江两岸的影响:
青神县城现行防洪设计防洪标准为11050m3/s,黑龙滩溃坝洪水到达青神时的洪峰流量约35000m3/s,县城将遭受灭顶之灾。
粤江河出口处岷江大堤顶部高程约400.0m,低于黑龙滩溃坝洪峰水位412.0m,岷江两岸附近及下游淹没土地约10万亩,受灾人口约12万人。
3.3副坝溃决分析
黑龙滩水库库区共有副坝14座,位于水库右支流长滩河右侧相对高程较低的垭口处,其中浆砌条石重力坝9座,均质土坝5座。
黑龙滩水库枢纽病害整治期间,已对原有14座副坝进行了加固和灌浆处理,处理后的副坝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运行情况正常起到应有的作用。
黑龙滩水库副坝所在的垭口外山高、谷深、沟窄,人员居住较少,且周边无重要的建筑物及重点保护城镇,即使发生溃坝,溃坝形成洪水最终通过长滩河、鲫江河汇入岷江;副坝溃坝形成洪水最大流量约为5600m3/s远低于青神县城现行防洪标准11050m3/s及岷江河道安全泄量10000m3/s,所以不会对洪水汇流路线上的青神县城、岷江下游河道带来灾害性影响,其次溃坝洪水经过形成淹没区仅占主坝溃坝洪水形成淹没区的一小部分,总的来讲影响范围较小。副坝溃坝洪水计算成果见下表:
副坝工程主要指标及溃坝洪水流量统计表
名 称 |
坝 型 |
坝 高 (m) |
坝 长 (m) |
坝顶高程 (m) |
溃坝流量 (m3/s) |
倒 骑 龙 |
浆条重力坝 |
19.5 |
110.6 |
487.1 |
5574.5 |
拦 沙 坝 |
浆条重力坝 |
18.0 |
100.0 |
487.0 |
4346.7 |
长五间3号 |
浆条重力坝 |
5.5 |
103.1 |
487.0 |
462.5 |
川主庙1号 |
浆条重力坝 |
5.8 |
70.0 |
487.2 |
401.8 |
川主庙2号 |
浆条重力坝 |
3.1 |
50.0 |
487.1 |
111.5 |
川主庙3号 |
浆条重力坝 |
5.3 |
47.1 |
487.1 |
281.4 |
马儿山1号 |
浆条重力坝 |
11.7 |
79.2 |
487.4 |
2322.5 |
马儿山2号 |
浆条重力坝 |
4.3 |
28.8 |
487.1 |
119.2 |
马儿山3号 |
浆条重力坝 |
5.4 |
56.0 |
487.2 |
324.3 |
长五间1号 |
均质土坝 |
3.3 |
40.0 |
487.3 |
85.4 |
长五间2号 |
均质土坝 |
2.9 |
70.0 |
486.9 |
62.3 |
长五间4号 |
均质土坝 |
3.3 |
37.5 |
487.3 |
83.9 |
指 路 碑 |
均质土坝 |
3.9 |
26.0 |
487.6 |
116.4 |
挡 水 坝 |
均质土坝 |
20.0 |
65.6 |
487.5 |
3498.7 |
3.4影响范围内有关情况
黑龙滩水库溃坝将会淹没下游175.0km2范围内的16万亩耕地,淹没县城1个(青神县),淹没乡镇17个,受灾人口2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0亿元(1996年统计直接经济损失为10亿元)。
青神县城为黑龙滩水库溃坝影响范围内的重点保护对象。为抗御洪水,青神县上下游的岷江两岸均筑有护岸堤,高程为392.7—400m,根据护堤高程计算,青神县城段河道最大安全泄量为10000m3/s,青神县城的现行防洪标准为P=10%,设计洪水位392.3m,流量11050m3/s。
4、险情监测与报告
4.1险情监测和巡查
黑龙滩水库运行期间由黑龙滩水库理站安排专人负责对水库工程险情监测和巡查,每天坚持徒步对挡水、泄水及其它建筑物进行两次巡查,并将每次巡查结果登记、记录。
4.2险情上报与通报
黑龙滩水库运行期间发现险情,管理站应将险情发生具体情况以最有效的方式向水库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汇报,再由指挥部向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情况。
5、险情抢护
5.1抢险调度
黑龙滩水库运行期间相关管理站应加强水库的管理和巡查,在巡查中发现险情,应将险情发生部位、范围、原因等具体情况以最有效的方式向水库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汇报。当水库水位未超过汛限水位时,应做好对发生险情部位的监测和保护,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并积极组织抢险人员排除险情,一但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时,由指挥部下达开闸泄洪指令,管理站应立即执行指令开闸泄洪,确保水库工程安全,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对险情周围的群众进行疏散、转移,以免群众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为保证下游泄洪时的安全,水库允许最高水位下的最大下泄流量不超过
5.2抢险措施
(一)发生坝体裂缝应急抢险措施:
⑴出现坝体裂缝应及时查清产生的原因,并上报水库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
⑵重力坝发生裂缝时,应及时放出库水降低水库运行水位使裂缝露出水面,此时用高标号水泥砂浆进行填塞封闭裂缝;当坝体裂缝较多渗漏严重时,可考虑增设上游防渗层;当坝体由于多种原因产生数量众多的贯穿性裂缝,或在大范围内出现严重渗漏时,采用灌浆法充填裂缝,恢复坝体的整体性防止坝体的渗漏,提高坝体的强度。
⑶及时转移和疏散区域内的群众,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⑷险情排除后,工程管理单位应加强防洪期间的日常管理并派专人负责,防止再次出现险情。
(二)发生抗滑稳定险情抢险措施:
⑴出现大坝抗滑稳定险情时,首先分析大坝产生原因,制定相应抢险措施,并及时上报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同时做好转移和疏散区域的群众准备。
⑵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启泄水设施放出库水,降低水库运行水位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
⑶增加坝体所受垂直力,增大坝体的抗滑稳定性。①加大坝体剖面增加坝体自重措施,加大剖面时可从坝的下游面进行,抢险应注意新旧坝体之间结合紧密。②预应力锚索锚固措施,采用预应力锚索锚固时,从坝顶钻孔到坝基孔内放置钢索,将其下端锚入坝基内的完整岩层中,在坝顶的另一端施加拉力使钢索受拉,坝体受压,从而增加坝体的抗滑稳定。
⑷减小扬压力,增大坝体的抗滑稳定性。①补强帷幕灌浆及能减小扬压力,又能减小坝基渗漏,保证坝基软弱夹层的渗透稳定,增加坝基的抗滑稳定。②加强坝基的排水系统。在帷幕灌浆下游加强坝基的排水系统,增加排水能力,降低坝底扬压力,增加坝基的抗滑稳定。帷幕与排水配合使用,将更好地保证坝基的抗滑稳定性。③增设上游防渗阻滑板。
⑸增加尾岩抗力,增大坝体的抗滑稳定性。①坝趾深齿,在坝趾下游修建深齿,增大尾岩抗力,提高坝基的抗滑稳定性。②坝趾预锚,在坝趾下游抗力体部分采取预锚措施,增加坝基的抗滑稳定。③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在坝趾下游抗力体部分于铅垂方向布置钢筋混凝土桩,深入到控制滑动面以下完整岩层,利用桩所承受的推力,加大尾岩抗力,增加坝基的抗滑稳定性。
⑹险情排除后,工程管理单位应加强防洪期间的日常管理并派专人负责,防止再次出现险情。
(三)发生泄洪时溢洪道闸门故障抢险措施:
⑴出现泄洪时溢洪道闸门故障时,应及时上报水库防洪应抢险急指挥部,同时做好转移和疏散区域的群众准备。
⑵开启备用泄洪设施(泄洪底孔、放水洞)进行泄洪,以便于降低水库运行水位,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为抢险争取时间。
⑶汛期前做好溢洪道备用电源的储备,一旦发生供电线路损坏不能供电影响闸门正常开启时,应紧急启用备用电源保障泄洪闸的正常开启泄洪,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影响水库防洪安全。
⑷派出专业抢险人员对出故障的闸门进行抢修,若不能及时排除故障,在紧急情况下炸掉胸墙变孔口出流为堰顶溢流,加大溢洪道的下泄流量,确保水库和大坝的安全。
(四)发生超标准洪水应急抢险措施:
⑴出现超过设计的校核防洪标准的洪水时,应及时上报水库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
⑵加高加固大坝防浪墙或抢筑挡水子堰。
⑶开启泄洪闸泄洪,以便于降低水库运行水位,保证水库的安全运行。
⑷选择适宜的山凹破口泄洪,保障主坝避免洪水漫溢而发生溃决事故。
⑸及时转移和疏散泄洪区域内的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发生库区山体滑坡导致水库水位严重壅高等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抢险措施:
⑴出现库区山体滑坡导致水库水位严重壅高等危及大坝安全的险情时,应及时上报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
⑵开启泄洪闸、泄洪底孔、放水洞进行泄洪,降低水库水位,保障水库的安全运行。
⑶开启泄洪设施仍不能有效降低库水位时,选择适宜的山凹破口泄洪,保障水库及大坝的安全。
⑷为防止再次滑坡,在滑坡体外围布置排水沟槽,截断流至滑坡体上水流,确保滑坡体的稳定。
⑸对滑坡体进行削坡、减载,防止滑坡体产生进一步的滑动。
⑹及时转移和疏散滑坡体周围的群众安全撤离。将险情带来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六)发生管涌、漏洞时应急抢险措施:
⑴出现管涌、漏洞时应及时查清发生管涌、漏洞部位,并上报水库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
⑵组织抢险人员在大坝迎水面抛填砂袋、块石封堵管涌、漏洞入口防止库水继续渗入,提高坝体与坝基的防渗能力;在大坝下游做好反滤导渗设施,使渗入坝体和坝基的渗水在不带走土颗粒的情况下安全通畅地排到下游,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
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启泄洪设施降低库水位,保证抢险工作顺利进行。
⑷及时转移和疏散区域内的群众,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⑸险情排除后,工程管理单位应加强防洪期间的日常管理并派专人负责,防止再次出现险情。
(七)发生滑坡时应急抢险措施:
⑴出现滑坡时应及时查清原因,并上报水库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
⑵由于坝体填筑质量差或因库水位骤降而引起的滑坡时,应立即停止放水或减缓放水速度,在不影响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可在滑坡体上部削坡减载;在可能的滑坡底部位置抛投砂袋、石料进行压重固脚。
⑶在高水位作用下发生滑坡时,应开启泄洪设施尽可能降低库水位,但同时也要控制好库水降落的速度,防止因库水位骤降而影响上游坝坡的稳定。
⑷因坝体渗漏而引起的下游坡滑坡时,一方面在坝体上游坡抛投砂袋、石料堵漏,减少通过坝体的渗量,另一方面在滑坡体的坡面上开沟导渗使滑坡体中积水能够很快排出,挖除滑坡体上部的松软土体,对裂缝上侧陡坎部分进行削坡减载;并及时的填塞裂缝防止雨水入渗扩大险情。
⑸及时转移和疏散区域内的群众,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⑹险情排除后,工程管理单位应加强防洪期间的日常管理并派专人负责,防止再次出现险情。
(八)发生溃坝应急抢险措施:
根据溃坝洪水演算成果分析,黑龙滩水库大坝在特殊情况下出现溃坝险情时,溃口流量为47000m3/s,淹没水深均在13.0m左右,可导致青神县全县城淹没,溃坝时洪峰到达县城时间2小时,在接到撤离通知后相关部门应及时组织车辆、人员将淹没区内的群众在洪峰到达前撤离至安全高程以上,具体撤离方式和路线由地方防办制定并组织执行。黑龙滩水库大坝出现溃坝险情时,需要紧急撤离人员范围:仁寿县的龙正镇、烂坝子、金顺;眉山市的家相(石子场)、新场(复兴)镇及乡村5.5万人口,青神县的黑龙场、青竹铺、青城、西尤、县城、天庙、罗渡等场镇及乡村15.0万人口。
5.3应急转移
黑龙滩水库防洪期间应加强防汛值班管理,并安排人员负责汛期水库工程设施的巡视和检查,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同时做好险情发生时的人员撤离和转移工作。
(一)发生溃坝险情时:需要在5小时内紧急调用汽车800辆,撤离和转移仁寿县的龙正镇、烂坝子、金顺,眉山市的家相、新场镇,青神县的黑龙场、青竹铺、青城、西尤、县城、天庙、罗渡等18个场镇、1个县城共计21.0万人口,转移、撤离至安全地点。
(1)仁寿县影响范围内的龙正镇、烂坝子、金顺的人员转移、撤离的具体工作由龙正镇党委书记、镇长负责,相关的村、社主要负责人协助完成险情发生区域内人员的转移、撤离工作。
(2)主要转移线路:
1、向周围地势较高且易于转移人员安置的山坡上转移,等待救援。
2、靠近眉山方向的人员,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向眉山转移、撤离安置。
3、靠近仁寿县方向的人员,可以向高店方向转移、撤离安置。
(3)眉山市影响范围内的家相、新场镇的人员转移、撤离的具体工作由东坡区党委书记、区长负责,相关的村、社主要负责人协助完成险情发生区域内人员的转移、撤离工作。
(4)主要转移线路:
1、向周围地势较高且易于转移人员安置的山坡上转移,等待救援。
2、向眉山方向转移、撤离安置。
(5)发生溃坝险情时由眉山市人民政府向青神县人民政府下达人员转移、撤离指令,青神县影响范围内的黑龙场、青竹铺、青神、西尤、青神县城、天庙、罗渡的人员转移、撤离的具体工作由青神县县委书记、县长负责,县级各部门及相关的村、社主要负责人协助完成险情发生区域内人员的转移、撤离工作。
(6)主要转移线路:
1、向县城及各场镇周围地势较高且易于转移人员安置的山坡上转移,等待救援。
2、向仁寿方向经高店向外转移、撤离安置。
3、向井研或洪雅方向转移、撤离安置。
4、人员转移、撤离时应切忌不可沿岷江下游转移,防止因溃坝洪水汇入河流后引发更大的灾害,应选择地势较高、地形较开阔位置转移和撤离人员。
(二)发生坝体裂缝险情时:需要在72小时内紧急调用汽车80辆,转移和疏散流域内的2个乡、7个村共计1.0万人口,撤离至安全地点。
(1)发生坝体裂缝险情时,人员转移、撤离的具体工作由龙正镇党委书记、镇长负责,相关的村、社主要负责人协助完成险情发生区域内人员的转移、撤离工作。
(2)主要转移线路:
1、距发生险情大坝1.5Km范围内的人员,主要向周围地势较高的山坡上转移和撤离,等待救援。
2、距发生险情大坝1.5Km范围外的人员,主要向高店方向转移和撤离。
(三)发生抗滑稳定险情时:需要在24小时内紧急调用汽车120辆,转移和疏散危险区域内3个乡、12村共计2.0万人口,撤离至安全地点。
(1)发生抗滑稳定险情时,人员转移、撤离的具体工作由龙正镇党委书记、镇长负责,相关的村、社主要负责人协助完成险情发生区域内人员的转移、撤离工作。
(2)主要转移线路:
1、距发生险情大坝1.0Km范围内的人员,主要向周围地势较高的山坡上转移和撤离,等待救援。
2、距发生险情大坝1.0Km范围外的人员,主要向高店方向转移和撤离。
3、向高店方向转移有困难的人员,可以向眉山转移和撤离。
(四)发生溢洪道故障险情时:需要在5小时内,紧急转移和撤离泄洪区域内3个村1200人至安全地点。
(1)发生溢洪道故障险情时,人员转移、撤离的具体工作由龙正镇党委书记、镇长负责,相关的村、社主要负责人协助完成险情发生区域内人员的转移、撤离工作。
(2)主要转移线路:
1、溢洪道周边的人员,主要向溢洪道周围地势较高的山坡上转移和撤离,等待救援。
2、其余人员可以向眉山方向转移和撤离。
(五)发生超标准洪水时:需要在24小时内,紧急调用汽车100辆转移和疏散流域内2个乡、8个村共计1.5万人口,撤离至安全地点。
(1)发生超标准洪水时,人员转移、撤离的具体工作由龙正镇党委书记、镇长负责,相关的村、社主要负责人协助完成险情发生区域内人员的转移、撤离工作。
(2)主要转移线路:
1、向水库库区周围地势较高的山坡上转移和撤离,等待险情排除。
2、可以向眉山方向转移和撤离。
3、可以向高店方向转移和撤离。
黑龙滩水库发生防洪险情时,流域内人员和财产的撤离、转移、疏散工作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落实、和安置,转移和安置后的警戒、安全措施等主要由当地公安机关负责。
6、应急保障
6.1组织保障
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根据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黑龙滩灌区管理处成立了黑龙滩灌区水库防洪抢险指挥部。指挥部人员组成:曾仲良任组长,唐茂林任副组长;成员有:宋大军、徐宁、黄廷统、梅建聪、刘吉红、杜见明、任彬斌。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下设参谋部、后勤部。
参谋部负责水文、气象、水工观测和抢险救灾技术指导。参谋部由宋大军、黄廷统负责,(联系电话:0833—6201473、0833—6202209)。
后勤部负责抢险物资、食品、通讯、电力、治安、医疗卫生、宣传、车辆调度。后勤部由梅建聪、刘吉红负责,(联系电话:0833—6201310)。
6.2队伍保障
根据以往工程抢险的经验,黑龙滩灌区管理处成立了以黑龙滩水库工程管理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抢险队,并且在灌区群众防汛队伍中选拔有抢险经验的人员组成群众抢险队伍。黑龙滩水库一旦发生防洪应急预案所列示险情时,专业抢险队伍和群众抢险队伍应在接到指挥部抢险指令后立即赶往发生险情地点,以最快的速度组织实施抢险工作,及时将群众转移和疏散到安全地点。
黑龙滩水库为大(Ⅱ)型水库,防洪任务十分艰巨。水库防洪出现险情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给下游人民带来不可想象的灾难,为此黑龙滩灌区管理处在黑龙滩水库组织成立了50人的专业抢险队伍,专业抢险队伍由杜见明、任彬斌负责组织和指挥(联系电话:0833—6301082);群众抢险队伍人员不少于300人,群众抢险队伍由所在乡、村干部负责组织和指挥,由杜见明、任彬斌负责联系、广播通知。并根据发生险情的情况随时增加抢险人数。各抢险队伍在水库防洪期间要随时待命,水库一旦出现险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往险情发生现场,迅速投入到抢险、排险工作中,将险情带来的危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6.3物资保障
防洪期间为保证抢险工作落到实处,抢险物资的储备是必不可少的。根据黑龙滩的工程情况,在大坝左坝肩范围内选择一处场地适合、交通便利的地点,用于抢险物资的储备,并派专人负责储备物资的管理工作。具体的物资储备情况:编制袋 10000条、编制布2000平方米、汽、柴油2000kg、砂石料4000m3、水泥15吨、桩木200m3、雨具350套、铅丝1000kg、冲锋舟5艘、救生船10艘、救生衣400件、救生圈150只、抢险车辆7辆、抢险机具5台、发电机3台、照明设备5套;抢险工具储备情况:铁锄150把、铁铲150把、钢钎150根、竹筐350个、电筒200把。水库防洪一旦出现险情需要调用抢险物资时,由黑龙滩灌区水库防洪应急指挥部下达抢险物资调用指令,管理人员收到指令后积极组织安排车辆将所需抢险物资种类、数量在1小时内运至抢险地点。
6.4通讯保障
黑龙滩水库防洪期间一旦出现防洪险情,工程管理单位要以各种有效的方式(有线通讯、无线通讯、移动通讯)将情况上报黑龙滩灌区水库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并保持通讯畅通及时、准确传递水库应急指挥部的抢险指令,随时向指挥部汇报抢险情况,保证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6.5其他保障
6.5.1卫生保障
救灾防疫所需的物资、药品由所在地县级卫生防疫部门负责组织、调拨(联系电话:0833—6233201),并实行集中储存和管理,统一发放,确保救灾防疫物资和药品能够在发生灾害后及时、安全发放到每个受灾群众的手中,保障每个因发生灾害而受灾的群众能得到有效救助。
6.5.2交通保障
救灾期间所需交通工具由所在地县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负责协商、落实安排相关事项(联系电话:0833—6294399)。
6.5.3安全保障
救灾期间的安全保障,由所在地县级公安部门负责落实受灾转移群众的安全保卫和灾区的治安工作,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联系电话:0833—6201122)。
有关抢险救灾情况的宣传报道实行统一管理,任何人未经防洪抢险指挥部门的批准不得擅自对外发布任何消息。
7、《应急预案》启动和结束
7.1启动和结束条件
当水库遭遇突发事件而发生危害水库工程及下游城镇、群众生命财产、通讯及电力设施安全的险情时,即可启动应急预案;当险情得到控制并完全排除后,经检查无遗漏隐患时,即可结束应急预案。
7.2决策机构与程序
启动与结束《应急预案》的决策机构为眉山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
险情发生时:水库工程管理单位→黑龙滩灌区防洪抢险应急指挥部→向眉山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启动应急预案→险情排除→向眉山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结束应急预案。
8、附件
8.1附图
(一)黑龙滩水库枢纽工程布置图
(二)黑龙滩水库大坝、溢洪道、输水隧洞剖面图
(三)黑龙滩水库水位、库容、面积、泄洪流量关系曲线图
(四)黑龙滩水库溃坝洪水风险示意图
8.2附表
(一)黑龙滩水库工程技术特性表
(二)黑龙滩水库度汛方案
(三)黑龙滩大坝稳定复核及水库溃坝洪水计算书
(四)黑龙滩水库水位—库容—面积—泄流量关系表
8.3大坝安全鉴定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