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新闻频道>>水利要闻
水利部部长 陈雷
水利部部长 陈雷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这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水情,科学判断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已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着力强化水资源管理,切实加强监督考核,坚决守住三条红线,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这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水情,科学判断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已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着力强化水资源管理,切实加强监督考核,坚决守住三条红线,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
一是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度,逐步实现采补平衡。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
一是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度,逐步实现采补平衡。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
二是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形成节水型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严格控制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发展高耗水项目、盲目扩大灌溉面积,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加快制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强化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实施重点用水监控。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实行节水标识管理,建立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普及推广节水技术,促进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
二是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形成节水型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严格控制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发展高耗水项目、盲目扩大灌溉面积,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加快制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强化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实施重点用水监控。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实行节水标识管理,建立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普及推广节水技术,促进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
三是不断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依法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水功能区达标评价体系,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综合治理,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备用水源,确保供水安全。
三是不断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依法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水功能区达标评价体系,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综合治理,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备用水源,确保供水安全。
四是积极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划定水域岸线控制利用分区,落实水工程规划同意书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活动,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维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加快编制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研究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生态评价指标体系,遏制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四是积极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划定水域岸线控制利用分区,落实水工程规划同意书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活动,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维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加快编制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研究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生态评价指标体系,遏制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五是切实落实水资源管理责任。把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水资源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抓紧制定出台相关考核办法,把水资源管理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层层分解到各级行政区,实现能操作、可检查、易考核。强化水资源管理监督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五是切实落实水资源管理责任。把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水资源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抓紧制定出台相关考核办法,把水资源管理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层层分解到各级行政区,实现能操作、可检查、易考核。强化水资源管理监督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六是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完善水资源有偿制度,确保取之于水、用之于水。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有效发挥水价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积极培育水市场,鼓励地区间、行业间开展水权交易。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
六是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完善水资源有偿制度,确保取之于水、用之于水。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有效发挥水价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积极培育水市场,鼓励地区间、行业间开展水权交易。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
七是着力夯实水资源管理基础。定期开展水资源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加强水资源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健全相关技术标准。加强省界断面和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为重点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做好水资源统计及信息发布工作,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七是着力夯实水资源管理基础。定期开展水资源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加强水资源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健全相关技术标准。加强省界断面和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为重点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做好水资源统计及信息发布工作,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